为什么现在的猪肉不香了? 饲料大王、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我们现在吃的猪肉很多都是三元猪,三元猪是国际通行的猪,它的瘦肉率比较高,长得比较快,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每次炖肉,锅里热气腾腾,可香味就是不往外飘,小时候杀年猪,光是猪下锅那一刻,半条街都能闻到香,现在再仔细闻,只有油气味,没有那股“猪肉香”,有人怪自己厨艺退步,其实真冤枉,问题出在猪身上。 现在的猪,大多数都是所谓的“三元猪”,杜洛克、大白、长白这仨洋种拼起来的混血儿,它们的最大优点是长得快、出肉多,4个多月就能上秤卖,瘦肉率超过60%,听着挺好,但香味就是这么被效率挤走的。 猪肉的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脂肪加热后那些风味分子一点点“冒”出来的结果,土猪肌内脂肪能有4%到5%,三元猪才2%出头,香味从一开始就减了半。 香味还讲究“慢工”,以前的黑猪得养上十个月,谷氨酸、肌苷酸这些鲜味物质要靠时间积累,三元猪赶工似的,肌肉刚结实就被拉去屠宰,香味物质还没长齐,肉就上了市。 结果就是现在的猪肉炒久了发柴,煮久了没味,得靠酱油和大料撑场面,老农们常说,以前杀猪不用放调料,香味能顺着风跑出去,现在连猫都不来了。 还有饲料这事更扎心,老猪吃的是地瓜藤、杂粮、草根,甚至还有点野果,属于“吃山货长大”,肉里自然带点天地味。 如今的猪在楼房里住单间,喂的都是颗粒饲料,配比精确到克,科学得让人心疼,饲料追求的是“料肉比”,吃一斤料长几两肉,完全不考虑香味是不是被“配”没了,养殖场要的是出栏速度,不是锅里的香气。 有人做过实验,给黑猪喂发酵的蛋白桑,肌内脂肪能涨到5%,雪花肉纹理都出来了,可成本也涨得吓人,没人舍得去干。 再看看养猪的地方,变化比猪还大,以前猪在院子里拱地、晒太阳,吃得杂、跑得多,肌肉紧实还透气。 现在高楼养猪,猪一辈子没见过泥巴,窝在栏里动都不动,省了地儿、省了工,代价是肉质发柴,香气被闷死,再加上冷链运输、保鲜处理,等肉送到菜场,香味早在冷气里蒸发了。 这不是怀旧,而是科学账,食品院的检测数据摆在那儿:土猪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三元猪高三成,这玩意儿正是香味的放大器。 有人说以前的猪肉香是因为“吃得少”,其实更多是现在的肉不够“熟成”,我们在效率和风味之间做了个选择——让猪长得更快,却让香味没了着落。 不过也不是没救,山东有人用蛋白桑和发酵玉米喂黑猪,海南的屯昌黑猪非得养足十个月才能出栏,它们的肉切开有雪花纹,炖起来不用加味精,锅一开就香得让人咽口水,虽然一斤贵上十几块,可买的人还排队,这不是“交智商税”,是花钱买回那股真实的肉味。 从“吃得上”到“吃得香”,中间隔着的就是时间,三元猪解决了“吃肉自由”,却带来了“香味贫困”,当初我们追求效率无可厚非,可现在,也许该给猪留点时间、给饲料加点自然、给餐桌留点耐心,毕竟,香味是时间酿出来的,不是机器造出来的。 下次去菜市场,不妨多留心,颜色太亮的猪肉,十有八九是速成货;切面有雪花的、摸着稍有黏性的,才可能是真香货。 肉的好坏,早在它长成的那几个月就已经注定,咱们怀念的不是童年滤镜,而是被时间和耐心喂养出来的味道,那股子香,一旦找回来,才算真正把“吃肉自由”升级成了“吃香肉自由”。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大龙
饲料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