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吴成德) 他用一辈子书写了一段集忠诚、坚守与坎坷于一身的人生传奇。 1912 年,吴成德出生在山西新绛县一个普通家庭,早年的求学经历让救亡图存的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满怀着爱国热忱的他毫不犹豫加入山西军政训练班,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风雨兼程的革命道路。 他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1 年 3 月,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吴成德又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一头扎进了残酷的抗美援朝战场。 那年 4 月,第五次战役打响,180 师作为主攻部队向汉江以南奋勇推进。可美军靠装备优势,用“磁性战术”步步紧逼诱敌深入,导致志愿军补给线被硬生生切断,全线不得不仓促后撤。 危急关头,180 师接到殿后命令,要阻击敌军 3 到 5 天,为主力部队转移争取宝贵时间。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侧翼友军没能及时衔接,180 师很快陷入敌军三面合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极端困境。 突围路上,吴成德遇到了 300 多名重伤员,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们痛苦呻吟的模样,他毅然射杀了自己的坐骑,下定决心要带着伤员一起走。 这份抉择让部队行动速度大幅放缓,错失了最佳突围时机,却尽显一名指挥员对战友的责任与担当。 从 1951 年 5 月开始,吴成德率领残部转入敌后开展游击战。 在朝鲜 37 度线附近的深山里,漫山遍野都是枯枝败叶,他们没粮食就扒松针、摘野果充饥,没弹药就躲进山洞、绕着山林跟敌人周旋,在敌后硬生生坚持斗争了 14 个月。 这段日子里,他们闯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难关,累计歼敌 20 余人,把美军搅得不得安宁,被其战报称作 “中国幽灵部队”。 1952 年 7 月,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体力严重透支,再加上误食毒蘑菇陷入昏迷,吴成德不幸被俘,这段艰苦卓绝的游击生涯就此落幕。 在釜山战俘营里,为保护身边的战友,他一开始化名 “吴二小”,谎称自己是炊事员,可最终还是被叛徒指认,暴露了真实身份。 美军得知他是高级指挥员后,立刻动了歪心思,一边用电刑、水牢等残酷酷刑折磨他,一边抛出高官厚禄和去台湾的诱惑,想方设法逼他发表反共声明,但这一切都没能撼动他的意志。 他始终坚贞不屈,用实际行动跟敌人展开无声的抗争。他的坚定让美军的心理战一次次落空,随着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签署,吴成德终于得以遣返回国。 回国后的日子里,他经历了一段漫长的人生低谷,但即便身处艰难境遇,他也从没放弃过心中的信仰。 1980 年,中共中央下发相关文件,为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平反,明确吴成德在被俘期间始终保持着革命气节,没有任何变节行为,正式恢复他的党籍及军级干部待遇。 两年后又进一步明确他享受老红军待遇。得知平反的消息,吴成德哽咽着说出的那句 “牺牲的弟兄有名分了”,简单几个字里,满是对战友的深切思念和对信仰的始终坚守。 平反后的吴成德转身就积极投身地方建设,晚年的他生活过得十分简朴,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可心里却装着国家和孩子,悄悄给希望工程捐了 4 万多元。 直到 1996 年 84 岁高龄与世长辞后,家人才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一叠厚厚的汇款单,这份默默的奉献,尽显一位老革命者超越个人恩怨的家国情怀。 2020 年,山西运城烈士陵园为他竖立起铜像,底座上 “生死不弃战友” 六个字,精准概括了他一生的品格。 吴成德的一生,有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有敌后游击的坚韧不拔,有战俘营中的坚贞不屈,更有和平时期的默默奉献。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信仰能经受住最残酷的考验,真正的英雄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守住人格的尊严与精神的高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