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报!急报! 据最新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记者会上宣布了面向中国的求助诉求,称中国有兴趣同欧洲开展经济往来。这步棋下得及时,但考验在后头,我看这变化来得快。 在前线层面,乌军炮弹不足的消息多次公开出现,捷克牵头的弹药采购项目据媒体报道仍在分批推进;美方追加资金一度受阻,后来通过新的拨款,但交付和补充的节奏并不稳定。这直接压到阵地强度,关键点位吃紧,补员与装备跟不上,战线稳定性被拉低,想靠外援迅速扭转并不现实。 在中方态度这块,公开信息摆在那儿——中方持续推动当事双方直接对话,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在2023年与2024年多次走访乌克兰、俄罗斯及欧洲相关国家;同时提供人道物资,如食品、药品和紧急救援物资。美方官员也多次表示未发现中方向俄提供成套武器的确证。这条线很清楚:劝谈、救急,但不介入输送武器。 对照到经贸层面,中欧合作近期仍有落地动作。2023年宝马宣布在沈阳追加投资建设电池项目,空客在天津推进新的总装线,西门子在华发布数字化相关项目,都是实打实的产能与项目推进。这类合作按商业逻辑推进,不与战场事件捆绑,参与方看的是订单、产线与交付。 回到泽连斯基这次求助,他把目光投向中国,更多是希望拉动外部力量缓解当下压力。但中方长期坚持的路径不变:推动当事双方谈判,倡导建立安全对话通道,降温、止损、稳住人道线,避免把经贸和冲突混在一起。 接下来能做的,还是把沟通渠道开实、开细,把停火与安全安排谈细节,减少前线消耗,稳住基本盘。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的判断很简单:对话越早,伤害越少;把握住窗口期,才有可能把事态往收拢的方向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