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鸡雄山,一名志愿军和队友已经弹尽粮绝,于是他对敌方美军喊道:“我缴枪。”10名美军走了过来,然而随着一声巨响,6名美军当场身亡,剩下4名重伤… 鸡雄山上的硝烟散去70多年了,但那个叫王兆才的山东汉子却始终让人忘不掉。当时阵地上只剩他一个人,弹药打光了,战友都牺牲了,四周全是敌人。在这种绝境下,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这一仗不仅改写了鸡雄山的战局,也成就了一段传奇。 王兆才是1947年参加解放军的,同年入党,当过华东野战军班长,参加过鲁南、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这个山东蒙阴县的农家子弟,从解放战争打到抗美援朝,可以说是身经百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排长,到朝鲜时已经升任副排长。 1951年秋,五次战役进入对峙阶段时,美军为挽回败局,发起秋季攻势。“鸡雄山”是敌人攻击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座山头地势险要,是阻止美军向北进攻的关键点。执行鸡雄山阻击任务的就是王兆才所在的二三零团二连一排,他当时是副排长。 战斗刚开始时,志愿军还有一个排的兵力。美军组织了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多次向一排阵地进攻。敌人以为凭借装备优势可以速战速决,但没想到志愿军这么难啃。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抵抗,一排连续退了敌人10多次进攻,毙敌百余人。 但代价也是沉重的。由于受到美军飞机多批次轮番轰炸和坦克、大炮猛烈轰击,一排战壕、地堡全被摧毁了,构筑的防御工事被炸得面目全非。更严重的是,一排伤亡十分惨重,排长牺牲,最后只剩下了王兆才一个人。 孤身一人的王兆才并没有退缩。他知道敌人还不清楚阵地上的实际情况,决定继续迷惑敌人。王兆才和战友们一起,连续打退了敌人12次进攻,歼敌123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我军也付出了巨大伤亡,阵地上一片焦土,构筑的工事全部被毁,形势更危急的是,阵地上只剩下了王兆才一个人还有战斗能力。 夜幕降临后,王兆才开始了他的”收集行动”。王兆才冒着被狙击的风险,借着照灯光,跳出战壕,到敌人尸体堆里收集弹药,有好几次,敌人的子弹就从他的耳边飞过,王兆才都幸运地躲了过去。他把收集到的弹药分成三份,放在不同位置,这样可以在战斗中快速变换火力点,迷惑敌人。 第二天,美军再次发起进攻。王兆才使出浑身解数,一会儿在这个位置开火,一会儿在另一个位置扔手榴弹,成功让敌人以为阵地上还有不少兵力。王兆才很容易就摸了过去,瞄准两个帐篷,就将手榴弹扔了进去,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敌营连人带帐篷都飞上了天。 但好运不会一直持续。此时,王兆才的身边已经没有一点弹药了,而且身上多处负伤。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发生了开头那一幕:王兆才大声喊道”我缴枪”,引来了10名美军。 这10名美军以为遇到了投降的志愿军,兴奋地放下警惕走了过来。当他们走到距离王兆才不足十米时,王兆才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中,6名美军当场丧命,另外4名也身受重伤。 现代战争中,手榴弹产生的破片其实对单兵的致命杀伤力并不强,真正有效的杀伤手段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王兆才用的这一招可以说是绝地反击,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用智慧和勇气给了敌人沉重打击。 就在这危急时刻,战友们赶来增援,王兆才化险为夷,最后和战友们一起牢牢地守住了阵地。援兵的到来让这场惊心动魄的独守阵地终于有了结果。 这一仗,王兆才创造了奇迹。王兆才一个人与敌军周旋了两天两夜,歼敌58人,光荣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一个人对抗一个营的敌军,在朝鲜战场上也是罕见的。 战后,王兆才的英勇表现得到了充分认可。王兆才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并由副排长直接提升为连长。这样的提升幅度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说明了王兆才这一仗的分量。 1952年底,七十七师回国后,王兆才被提升为二连连长。因他作战勇敢,战绩突出,经中央军委批准,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二连也被授予”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这个连队的荣誉称号一直保持到今天。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共有54名”一级英雄”和”一级模范”,王兆才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叫”钢少气多”,什么叫中华儿女的血性。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靠的就是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和机智勇敢的战斗作风。 鸡雄山这一仗,王兆才用”缴枪”引敌的策略,体现了中国军人的智慧。在绝境中不放弃,在劣势下找机会,这种精神传承至今。70多年过去了,王兆才的事迹依然激励着后人,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 王兆才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不怕死,而是为了信念可以舍生忘死。鸡雄山上的那声”我缴枪”,成了志愿军智勇双全的经典案例。你觉得在那种情况下,还有别的办法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