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中韩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经

穆顺用沙场秋点兵 2025-11-06 09:59:06

快讯!快讯! 中韩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已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维持在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并且经双方同意后可以展期。 可能有人对着串数字和协议一头雾水,这“本币互换”到底是啥?说白了就是两国央行互相开了个“备用钱包”,咱们能用人民币换韩国的韩元,韩国能用韩元换咱们的人民币,用来给两国企业做生意结账,或者万一金融市场出点波动,能调点钱出来稳场子。到期了再把钱换回来,给点利息就行,协议没启动的时候,这笔钱就是个“纸面额度”,不算真的借出去了。 这事儿看着是个大合作,好处确实摆在明面上。以前中国企业卖家电到韩国,得先收韩元,换成美元,再换回人民币,中间两道手续,不光要给银行手续费,还得担惊受怕——万一美元汇率跳个水,到手的钱可能就缩水了。有了这个协议,企业能直接用人民币或韩元结算,等于省了“美元中间商”的成本,也避开了汇率波动的风险。对韩国那边也一样,他们对华出口的半导体、汽车配件,也能少受美元涨跌的影响。 但这儿就得说句实在话,这协议的“象征意义”有时候比“实际用处”更突出。别看4000亿的额度挺吓人,实际能被企业用起来的比例可能没那么高。早几年就有数据说,中韩贸易里95%都用美元结算,人民币结算占比连1%都不到,哪怕后来涨了,也还是个位数。问题出在哪儿?企业早习惯了用美元算账,突然换人民币或韩元,心里没底。而且韩国企业拿着人民币,除了买中国货,想在其他国家用还不方便,也没法轻松换成别的资产保值,自然没多大动力改习惯。 银行的积极性也不算高。要走本币互换的流程,得有专门的清算渠道,银行还得调整内部系统,培训员工。要是企业用得少,银行花的这些成本赚不回来,自然不会主动推着企业用。就像有中小企业试过走这个渠道,结果国内国外的手续绕来绕去,最后还是乖乖换回了美元结算,觉得折腾不起! 当然也不能说这协议没用,它更像个“安全垫”。万一哪天美元流动性紧张,或者金融市场突然动荡,两国企业至少有个备选方案,不用抓着美元一棵树上吊死。而且这也是个信号,说明中韩想在金融合作上走得更近,慢慢降低对美元的依赖。韩国这些年人民币存款涨得挺快,有些企业比如韩泰轮胎,靠扩大人民币结算抵消了韩元升值的损失,已经尝到了甜头。 更关键的是,这协议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小步。中国和30多个国家签了类似协议,总规模超4.5万亿元,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实际动用的人民币才800多亿,大部分额度还在“休眠”。这说明光签协议不够,还得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比如让人民币在国际上更好用,能轻松换成其他货币,或者用来投资。不然再大的额度,也只是放在那儿的数字。 续签协议确实是好事,体现了两国的合作诚意,也铺好了路。但能不能把这条路走通,让企业真的愿意用、方便用,才是更重要的事。毕竟协议签得再漂亮,落不了地也只是“纸上谈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穆顺用沙场秋点兵

穆顺用沙场秋点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