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张艺谋捧红了农村女孩魏敏芝。拍完戏后,魏敏芝想进演艺圈,张艺谋却不同意:“你不仅长得不好看,身材还不好,进什么娱乐圈,不如考个好大学!” 当时拍摄结束后,乡下女孩的内心因为这部电影被唤醒,她看到了演艺圈的光环,也看到了可能的另一条路。于是,她萌生了进娱乐圈发展的想法。可张艺谋却婉转、直白地给出了不同的建议:与其盲目进入演艺圈,不如安心读个大学、提升自己。 张艺谋导演在拍“一个都不能少”时,刻意选择非专业演员、使用真实地点、真实孩子,以增强影片的真实性与冲击力。在这个过程中,他在山村中发现了这个青涩的女孩魏敏芝,并邀请她来饰演“敏芝”这一角色。 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这样的机会可说是完全颠覆了她此前普通的生活轨迹。 拍摄期间,魏敏芝几乎把“自己”与角色对接,她在山村学校代课、和同学互动、在城里寻人的那段旅程,都不同于一般演员的训练背景。影片中,她所经历的“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以及为了学生出城寻找辍学同学的过程,实际上也很大的触动了她自身。 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广泛关注。影片的真实性、社会议题、乡村教育缺失、儿童辍学等引发话题。魏敏芝也因此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乡村女孩通过电影被发现”的故事,很容易被外界当作励志传奇看待。 对于她来说,这是从“被动的乡村学生”身份向“可能的公众人物”身份的转换。这种转换既充满诱惑,也埋下了迷茫:如果进娱乐圈,意味着什么?她是否准备好了? 在这种背景下,她萌生了“演艺圈发展”的想法。这并不稀奇:站在聚光灯下、被外界称赞、感受到不同的人生可能,很容易让一个少女有所动心。 可张艺谋却看得更远,他认为进入演艺圈并非万能,尤其对一个来自乡村、资源和经验都有限的人而言。而张艺谋的话听上去有些尖锐、甚至带有刻板,但他既是直白也是保护,因为他知道娱乐圈的艰辛,让一个农村孩子贸然进入,真不一定是“为她好”。 于是,魏敏芝转向了教育和成长的路线。她的轨迹从“爆红少年”变为“踏实求学者”,这本身就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别于 “成为明星” 的人生出口。她用知识和教育来构建自己,而非一味追求瞬间的曝光。 从乡村到镜头,再到海外学校,她一路转换身份,体验不同人生,也为自己搭建了更长远的“备胎式”人生模式。相对于很多青少年因为一部作品迅速涉入娱乐圈后轰轰烈烈但难以持久,这样的选择显得更理性。 这样的人生或许不那么耀眼,但却更真实、更让人敬佩。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