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了对钢铁和铝加征关税。 2017年布鲁塞尔的北约场边合影还在眼前,他当面点名军费不到2%的欧洲成员,话挑得很直,要求尽快达标。北约2%目标立在2014年,但那年不少国家确实没够线。气氛当场变了,老规矩被打散。 德国这边,他把对俄能源依赖拉到台面上讲。2017年5月,默克尔表态欧洲要更多靠自己,这句话后来被频繁引用。对比此前那种你负责防务我支持项目的默契,走向出现明显变化。 韩国的账更直接。2019年,据多家媒体报道,美方提出把驻军费用提高到约50亿美元,谈判一度僵住。首尔街头出现抗议,韩方团队改口径、压节奏,关系明显紧绷。对比日本,当年也在加快自我建设,口径更谨慎。 欧洲没有只抱怨,开始加快自办。2017年欧盟推进常设合作机制,法德牵头的下一代战机和主战系统项目不断推进。和过去一边倒采买美制装备的阶段相比,路径更分散。 贸易这一头,钢铝税落地后,美国国内钢价上涨,制造业成本随之上行。欧盟、加拿大的反制让农产品出口承压。短期账面看着硬,长期传导到就业和终端价格,负担不小。 更麻烦的是节奏反复。2018年对欧盟、加拿大、日本的豁免、收紧来回变化,企业排产和进出口节拍被打乱。日韩厂商选择绕开美国节点,供应链重新布局,这不是一年能修复的。 华府的人事同样乱。2018年,国务卿蒂勒森被撤,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离任,国防部长马蒂斯年底请辞。高位频繁更换,政策文件更新慢半拍,执行难免打折。 中层岗位空缺率一度偏高,代理任命增多,外界沟通窗口变少。盟友对接不到确定答复,只能自己先做预案,合作的黏性自然下降。 现在看外界关于他可能再次走上台前的议论不少,但都带着不确定。按2017—2020年的轨迹推演,若同样的做法再来一遍,周边国家多半还是先做自保安排。 欧洲这两年军费确实在涨,多国接近或达到2%。可装备来源更分散,联合项目更多,本地产能增加,美国想一招收拢,难度只会更大。 亚太方向,日、澳、印的联动更紧,演训频度提升,各自议程更清晰。美方说了算的时代在变,桌边的牌不再只从一只手发。 把账算得太硬,合作方就会把手抽回去。位置想坐稳,靠的是稳定、可预期和能落地的安排。 只剩:把握分寸,让对方愿意继续并肩,才是长久的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