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 阴雨绵绵,泥泞不堪的乡村道路上,村民们挥汗如雨,忙着排涝救灾。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让乡村变得更加紧张而忙碌。然而,就在村民们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排涝的关键时刻,村里的大喇叭却不断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的通知。这一幕,成了一个荒诞的符号! 近日,人民日报的一篇读者来信点出了这个问题,直指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信中写道:“阴雨天气,村民们都在为排涝忙碌,却被反复播放的‘禁烧秸秆’通知折磨得焦头烂额。这种死板的宣传方式,怎么能真正为群众服务?难道我们就不能用更贴心、更有效的方法去传达政策,让群众在关键时刻感受到温暖和支持吗?” 这番话犹如一记警钟,敲醒了许多人的思考。我们常说,政策的落地要贴近民心,要走心,要实实在在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然而,现实中,许多基层的宣传方式仍然停留在“广播+通知”的机械模式上,缺乏创新和人性化。尤其是在紧要关头,死板的宣传不仅无法起到引导作用,反而可能引发群众的反感和抵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死板”现象?其实,根源在于制度上的僵化和执行上的缺乏灵活性。基层工作人员往往忙于应付上级的任务,缺乏主动创新的空间和动力。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宣传内容照本宣科,缺乏与群众的情感共鸣,导致政策“走样”,群众“心远”。 然而,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禁烧秸秆”这样的政策本身,而在于如何让政策更好地落到实处,真正解决群众的痛点。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方式——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能用得上的方式去传达政策,用贴心的沟通和切合实际的实际行动打破“死板”的壁垒。 比如,在排涝期间,村干部可以组织面对面的宣传,讲述排涝的原因和意义,结合实际案例,指导怎样更好的“排涝”,让群众明白“排涝”不仅是政策,更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家园和未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群众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你们在乎我,我在乎你”。这样,宣传就不再是“硬性规定”,而变成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在排涝期间村民们正忙着排涝,大喇叭却还在宣传“焚烧秸秆”,更甚者,居然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却见不到村干部们的身影! 人民日报的这封来信,折射出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还在用一种“官话官调”的方式去面对群众?我们是否还在用一套“死板”的制度去应对灵活多变的实际?答案或许让人心酸,但也正是我们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我们需要用更多切合实际的“温度”去沟通,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去引导,用真心实意的行动去赢得群众的信任。 这不仅仅是关于“禁烧秸秆”的一件小事,更是我们制度创新、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只有打破“死板”的思维,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难处,我们才能让政策落地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最后,想对那些仍在用“机械式”宣传的同志们说一句:请放下“官腔”,多用心去感受群众的心跳。因为,只有心贴心的沟通,才能让政策在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群众满意的花朵。 你怎么看?你身边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死板”宣传?你觉得我们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政策更“有人情味”?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