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为遏制中国,特朗普在贸易协定中加入“恶意条款” 当地时间11月5日,据多

景铄看科技 2025-11-07 10:30:12

外媒:为遏制中国,特朗普在贸易协定中加入“恶意条款” 当地时间11月5日,据多家外媒报道,在与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的贸易协定中,特朗普加入了一条“恶意条款”:如果他们这两国与其他第三方签订了协议,而美方认为协议有损美国利益,美国就有权终止与这两国的协议。   这项条款的本质,不是单纯的经济保护,而是一种带有明显地缘政治色彩的“防堵机制”。它设定的,不是贸易公平,而是对合作对象的可控性。   尤其是考虑到当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上升势头,美国试图通过这种“附加条件”来把潜在的合作对象捆绑在自己的规则体系之内。   在特朗普的算盘里,马来西亚和柬埔寨这样的东南亚国家,既是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节点,也是美国争夺影响力的关键一环。   通过这样一纸附加条款,美国意图并不难理解:不是为了防止被伤害,而是为了保住主导地位。   据《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美国政府在与部分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谈判时,确实多次强调“第三方协议审查”的问题。   所谓“第三方”,在当前国际语境中,基本不言而喻。如果这些国家与中国在某些关键领域达成合作,例如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港口物流建设、高科技产业投资等,美国就可能以“损害美方利益”为由,单方面终止本应互利的贸易协议。   如此一来,合作对象就不得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这显然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基本精神。   美国将这种条款包装得颇具“法律感”,表面上看是对本国利益的正当保护,实则是对他国政策自主性的深度干预。   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反而显得更加开放与包容。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时,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从未要求合作方在外交或贸易上必须“避嫌”其他国家。   正是这种务实、平等的态度,才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积极参与到中国主导的区域合作中来。   从更深层看,美国的这类条款反映出其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焦虑正在加剧。过去几十年,依靠强势话语权与制度设计,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不得不开始用更具强制性的方式来维护自身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所谓“恶意条款”就成了工具性极强的战略元素。它不是为了改善双边贸易条件,而是借由贸易协议来建立一种隐形的战略防线。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做法可能正在成为美国对外谈判中的一种“模板化操作”,不仅限于与马来西亚、柬埔寨的双边协议。   近年来,美国在与拉美、非洲乃至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谈判中,也频繁出现类似条款的身影。   这背后的逻辑清晰而直接:谁的经济路线更接近中国,美国就要“未雨绸缪”,提前设限。   这样的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强美方的谈判筹码,但从长远来看,却有可能削弱自身的国际信誉。   一旦合作伙伴普遍意识到美国的协议背后藏着“不确定性炸弹”,其对外合作的吸引力也将随之下降。   而对于马来西亚和柬埔寨这类经济体量中等、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来说,被迫在大国之间站队无疑是一种两难选择。   一方面,他们希望维持与美国的良好贸易关系,以获取更多的投资与技术资源;另一方面,中国在区域内的经济辐射力与合作机会同样不可忽视。   美国施加的这类“协议枷锁”,不仅限制了这些国家的外交自主空间,也可能在其内部引发政策摇摆。   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在本国尚未做出自主决策前,就被迫接受某种外部预设的“制约机制”。   这项“恶意条款”,它不仅是一份贸易文件中的附加内容,更是美式外交思维的缩影。在这种思维下,国际合作不是基于平等的资源互换,而是一种“服从或放弃”的选择题。   而这恰恰违背了全球多边主义的发展趋势。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设置人为壁垒来干预他国自主选择的行为,都难以真正构建起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可以预见,类似这类条款一旦被更多国家警觉,其负面效应也将逐步显现。如果美国继续在对外协议中设置此类“单边终止权”,势必会降低合作方对其协议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其全球经济布局的可持续性。   而相较之下,中国所倡导的“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才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的真正动力。   最终,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并不掌握在单一国家手中,而是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协商决定。   贸易协定不应成为某一方维护霸权的工具,而应回归其本质——促进合作、增进福祉。在这个过程中,谁更尊重伙伴,谁更注重共赢,谁就更能赢得未来。 素材来源:警惕!美国强行嵌入毒丸条款,“测试东盟忠诚度” 2025-11-06 16:19·观察者网

0 阅读:0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