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红军城这仗能这么“反转”,乌军本来揣着矿道保命的小算盘,以为躲地下就能耍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07 12:06:54

谁能想到红军城这仗能这么“反转”,乌军本来揣着矿道保命的小算盘,以为躲地下就能耍小聪明,结果被俄军反过来拿捏,把好好的“避难所”变成了插翅难飞的死局。   顿巴斯的红军城看着不起眼,却是东线实打实的重要铁路枢纽,乌军往前线送弹药、补物资,全得靠这儿周转。   更关键的是,这地方地底藏着密密麻麻的废弃煤矿隧道——那可是欧洲最大煤矿区留下的老底子,岔路多得数不清,最深的地方能挖到地下几百米。   这片区域往西8公里,就是乌克兰最大的冶金用焦煤矿,这么多年挖下来,硬生生在地下掏出了400公里长的隧道网络,有些主巷道宽得能开进去小型装甲车,比当年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的地下工事,规模大了整整16倍。   乌军那是把这儿当成了天然的保命堡垒,前前后后砸了1.2亿美元改造这些隧道,不仅把洪雷曼斯卡娅矿井深处改成了能扛住10万吨当量核弹的三防指挥所,还把70%的前线物资都通过隧道偷偷输送,这算盘打得确实够精。   乌军原本盘算着靠这些隧道打“地下游击”,白天躲在地下深处,避开俄军的炮火攻击,到了晚上就顺着岔路摸出来,偷袭俄军的休整点。   3号矿井的乌军就靠这招,哪怕伤亡过半,还硬是拦住了俄军11天。他们觉得地下空间能挡住无人机侦察,又能绕开地面的地雷区和反坦克壕沟,只要把入口守好,俄军就只能在地面上硬耗。   可他们忘了,俄军早就摸透了地下作战的门道,之前库皮扬斯克战役里,俄军就靠钻管道突袭撕开过防线,这经验刚好能用到红军城的矿道对决上。   俄军没着急往上冲,先花了两周时间,把苏联时期的煤矿开采图纸全找齐了,再靠着当地的情报人员,把隧道的通风口、主巷道、副巷道都摸得一清二楚。   摸清底细后,俄军的操作直接打乱了乌军的节奏:先用精确制导武器精准炸掉了地面上隧道入口的防御工事,接着派工程兵封堵了12处关键岔路,用速凝混凝土把乌军原本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切成了一个个互不相通的孤立小块。   更狠的是针对隧道环境的特殊打击,俄军调来了“什米尔-1”温压弹,这种武器在封闭空间里一爆炸,能瞬间把氧气耗光,产生的高温高压还会顺着巷道到处扩散。   躲在地下深处的乌军,就算没被直接炸到,也会要么憋得喘不过气,要么被冲击波震伤。   有战场视频显示,俄军就这么一次温压弹打击后,某段隧道里就有30多名乌军被迫出来投降,一个个脸色惨白,连站都快站不稳了。   乌军的补给线很快就出了大问题。原本靠隧道运进来的弹药和粮食,全被俄军掐断了,藏在地下的乌军想往外冲,又被堵死的巷道拦住去路,只能困在各自的小区块里被动挨打。   洪雷曼斯卡娅矿井的指挥所虽然够坚固,却架不住俄军用钻地弹反复轰击,到最后还是被炸开了大口子。   更讽刺的是,乌军当初为了隐蔽,特意把地面上的标识都弄少了,如今隧道被分割开,不少士兵在岔路里迷了路,甚至不同分队在地下还出现了互相打错人的情况,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俄军还用上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招数,派精锐突击队顺着没被封堵的通风管道悄悄潜入地下,专门找乌军的弹药储存点下手。   有一次突袭,直接炸掉了隧道里的一个大型弹药库,连锁爆炸把周边三公里的巷道都震塌了,乌军的地下防御体系彻底开始崩塌。   等到俄军地面部队发起总攻时,地下的乌军早就弹尽粮绝,要么乖乖投降,要么就被堵在坍塌的巷道里出不来,曾经寄予厚望的“保命堡垒”,这下真成了跑不掉的死局。   这场仗也彻底暴露了地下工事的双面性:用得好能当成防御的硬屏障,可一旦被对手抓住了要害,反而会变成困住自己的死笼子。   乌军只想到了隧道能躲能藏,却没考虑到补给线和逃生路有多脆弱,更没料到俄军会专门搞“分区封锁+定点清除”这一套,最终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红军城的地下对决也成了俄乌战场里典型的例子,也让大家看清,现代战争里,再隐蔽的防御工事,也扛不住精准的情报和专门针对它的战术。

0 阅读:168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