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英、法、德、荷兰等欧洲国家对中国发声时。 意大利女总理梅洛尼却突然“

老阿七说史 2025-11-07 12:25:09

近几日,英、法、德、荷兰等欧洲国家对中国发声时。 意大利女总理梅洛尼却突然 “安静” 下来,似乎变得 “低调” 了! 就在英法德荷等欧洲国家你来我往地对中国频频放话之际,意大利总理乔治娅・梅洛尼却突然 “收声” 了。 曾经在欧盟圈内对中国态度最为高调、最为强硬的她,如今却罕见低调,仿佛一夜之间从 “先锋” 变成了 “隐形人”。 这出戏码的突然反转像是一场悄无声息的 “转身”。梅洛尼的沉默,藏着怎样的现实压力?又透露出怎样的外交信号? 2022 年上台之初,这位极右翼出身的总理几乎毫不掩饰自己的倾向。她迅速与特朗普团队建立联系,积极靠拢华盛顿,试图在欧美阵营中刷足存在感。 2023 年底,她更是高调宣布意大利退出 “一带一路” 倡议,成了七国集团中第一个 “脱队” 的国家。她的理由是 “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收益”,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在迎合美国 “去风险” 的战略节奏。 梅洛尼内阁还推动了一项名为《战略资产保护法案》的新政,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对中资企业进行全面审查。就连中国资本在意大利轮胎企业中的小额持股都未能幸免,被强制削减。 意大利退出 “一带一路” 的决定,在欧洲并没有激起太多掌声,反而引来不少质疑。 2024 年,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访问欧洲时,并没有为意大利单独出台任何援助承诺,反而将其列入 “南欧债务高风险国” 的名单。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开始有序撤出,东风汽车项目取消,比亚迪则因欧盟关税政策及本地化布局需求,将欧洲工厂选址转向匈牙利,意大利工业界措手不及。 据意大利工业协会评估,这一系列中资撤离,直接影响了数千个就业岗位,部分制造业订单锐减超过 30%。失去了中国合作方的支持,项目推进几乎陷入停滞。 让梅洛尼头疼的是国内的反弹,商界巨头频频表达不满,认为政府的政治决策已经实质性影响到企业运营。意大利葡萄酒、奢侈品等支柱行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遇冷,一度被认为是品牌推广成功范例的 “意大利风情” 如今在中国消费者心中逐渐边缘化。 政治上,梅洛尼也感受到了 “孤立”。2024 年上半年,法德两国在布鲁塞尔的一次闭门会议上,就对华政策达成共识,却并未邀请意大利代表参与。 即便意大利在担任 G7 轮值主席国期间努力表现,但在多个外交场合,其主张并未获得广泛响应。 面对内外交困,梅洛尼开始悄悄做出调整。 2024 年 7 月,她以 G7 领导人身份访问中国,这次访问没有了往日的 “火药味”,更多的是务实与合作。 她与中方签署了《2024-2027 年中意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 并公开表态反对 “脱钩断链”,表示希望 “传承丝路精神”,与中国发展 “更高水平” 关系。 她没有公开承认此前的对华政策失误,但用行动承认了一个事实,意大利需要中国市场。没有出口增长和海外投资的支撑,意大利财政基本盘难以维持。 再看她的对外表态,也变得谨慎得多。当英法德纷纷在议会或媒体上对中国发出强硬表态时,梅洛尼没有跟进,也未在公开场合附和。 梅洛尼曾试图通过政治冒险来获得更大话语权,但最终发现,代价远比想象中高。《环球时报》在对梅洛尼访华的评论中指出:“意大利正处于一个战略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在中美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梅洛尼为什么突然 “低调” 了? 答案并不复杂,她曾试图以 “反华” 博出位,却未能收获预期的政治红利与经济实惠。如今的沉默,是对过去路线的一种修正。 国际关系从来不是 “站队游戏”,而是利益平衡的艺术。对中国而言,意大利的转变提供了一个窗口,也是一种提醒:无论西方政客如何表态,最终都绕不开经济现实这道门槛。 只要意大利愿意以更理性的姿态重建与中国的合作桥梁,未来仍有转圜的余地。但若再次将外交当作投机舞台,教训恐怕只会更深。 这一次,她学会了闭嘴。下一次,她会不会学会倾听?

0 阅读:0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