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关系再发生改变?韩国总统李在明下了一步险棋,在没有和中国官方商议的情况下,率

晓蓝团赏 2025-11-07 18:42:10

中韩关系再发生改变?韩国总统李在明下了一步险棋,在没有和中国官方商议的情况下,率先向公众公布了一个与中国相关的重磅消息。 消息说的是韩国准备把造船业往美国搬。不是小搬,是大搬,搬得连根都要拔起一块。 很多人听完第一反应是,韩国船厂疯了吗?钢板七成靠中国,稀土九成在中国,LNG船低温阀门中国也有完整配套,搬去美国图什么? 图的是美国给的订单,还有拜登政府画的大饼。美国现在缺商船,更缺修军舰的干船坞,所以有了MASGA,Make American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 李在明在弗吉尼亚的军用码头前宣布计划,旁边就是一艘多任务试验船,背景板做得很足。 韩国三大船厂各自领任务。韩华海洋拿1亿美元买下费城老船厂,再掏50亿美元建新船坞,目标先造海岸警卫队巡逻船。 HD现代把菲律宾苏比克湾的旧基地重新点亮,说要做美国海军的后勤中心,其实那里早就给美军修过船,熟门熟路。 三星重工更干脆,直接和五家美国地方船厂签了合作备忘录,把分段制造技术打包过去,培训手册都是现成的。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文件写得明白,1500亿美元是十年总投资,韩国出大头,美国出政策,先把订单锁死。 韩国国内有人算过账,把一条LNG船拆开看,船壳钢板中国产,泵塔法国产,压缩机瑞士产,最后利润大头还在韩国手里。 可一旦搬到美国,钢板要从中国运到洛杉矶再转运,光运费就多出每吨80美元,还不算可能随时被卡关。 韩国钢铁协会6月的数据,POSCO出口到中国的厚板价格比本土高12%,原因就是中国钢厂产能大,议价权高。 稀土更麻烦,美国现在只有加州一个矿,提炼环节全在中国,韩国船厂用的钕铁硼磁材九成以上从天津港发货。 有韩国匿名官员对媒体说,政府其实准备了B方案,一旦中国限制出口,就从澳洲和越南调货,但成本要上浮25%。 李在明在哈佛演讲时提到,韩国要摆脱单一依赖,听起来像是对国内有个交代,台下中国学生听得直皱眉。 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只说了一句希望各方尊重市场规律,话不重,但足够冷。 韩国驻华使馆私下打听过,中国商务部会不会把韩国船厂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得到的回复是正在研究。 韩国网络上有人翻出2017年萨德事件后的数据,当时中国团体游下降六成,免税店销售额蒸发4万亿韩元,记忆还在。 造船业工会更直接,发声明说如果因为搬迁导致中国反制,三千名外包焊接工第一个失业,谁来管饭? 韩国海洋大学研究报告显示,韩国船厂每出口10亿美元船舶,就有2.3亿美元零部件来自中国,断链等于断血。 美国那边也不是万事顺利,弗吉尼亚船厂工人平均年龄48岁,焊工缺口三千人,三星派去的培训组连英语都说不利索。 最尴尬的是,美国现在商船需求是短期激增,国会预算局预测2028年后需求回落,韩国砸的50亿美元到时候可能晒太阳。 李在明的算盘是先把美国市场吃下来,再回头和中国谈条件,有点像两边下注,但筹码是自己的支柱产业。 韩国经济副总理秋庆镐在国会备询时承认,MASGA计划没有和中国做过事前沟通,这句话后来被媒体反复引用。 中国船厂也没闲着,沪东中华刚拿下卡塔尔能源12条LNG船大单,价格比韩国低7%,交付期还快三个月。 韩国媒体开始担心,中国会不会趁这个机会把韩国船厂挤出中东市场,毕竟价格战中国从来没怕过。 李在明回国第二天就召开了紧急经济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如果中国限制钢板出口,韩国造船业能不能撑过六个月。 会议记录后来泄露,产业部长说最多撑四个月,库存见底后只能减产,现代重工的CEO当场拍了桌子。 韩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官在微信群发消息,说中国钢厂还在正常发货,但要求预付款比例从20%提高到40%,资金压力陡增。 韩国银行6月报告把造船业风险等级调高一级,理由就是供应链过度集中在中国,搬迁计划可能触发连锁反应。 普通韩国人感受不深,只觉得超市里的中国泡菜涨价了20%,后来才知道是运输船减少导致运费上涨。 李在明的支持率在宣布MASGA后反跌了3个百分点,民调显示年轻人最担心找不到工作,中年人担心房贷。 韩国国家安保室长赵太庸在华盛顿对记者说,韩国不会再在中美之间摇摆,这话被解读为彻底倒向美国。 但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还是冷冰冰的,7月中国向韩国出口船舶用钢板同比增长15%,生意照做,钱照赚。 韩国造船业的老员工在论坛上发帖,说当年靠中国便宜钢板打败日本,现在又要靠美国订单对抗中国,三十年一个轮回。 李在明在青瓦台内部会议上问了一句话,如果中国真的断供,美国能给我们钢板吗?现场没人敢回答。 这句话后来传遍了韩国网络,成了对MASGA计划最尖锐的质疑。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晓蓝团赏

晓蓝团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