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曾毫不客气地说,永远不要低估美国能有多残忍无情,它绝不容忍实力相当的对手存在,残暴的美国不会停止遏制中国策略。不过他坦言,中国人清楚地意识到,弱小意味着什么?百年屈辱教会中国人,必须自己强大起来。 美国的这种战略焦虑,在中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几乎暴露无遗。从高科技领域的封锁,到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再到对中国企业的无差别打压,甚至不惜撕破脸违背自由市场的价值观,这一系列操作背后并非战术性的短期应对,而是长线思维下的系统性遏制。 米尔斯海默的核心观点是:美国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中国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中国变强了。 一个迅速壮大的中国,不需要对美国说什么威胁的话,仅仅是体量的存在,就足以让美国感到恐惧。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曾一度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这种局面下,它对世界的安排是建立在单边优势和战略主导之上的。 但中国的崛起打破了这种格局,尤其是在经济、科技、军事和外交上的综合实力提升,让美国无法再把中国当成一个可以“塑造”的对象。于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遏制政策逐渐浮出水面。 不管是贸易战期间加征关税、科技封锁下的芯片禁令,还是在亚太地区频繁军演的“印太战略”,每一步都透露出一个信号:美国希望中国停在它设定的框架内,一旦越界,就要承受代价。 但问题是,中国并不是一个可以任人摆布的棋子。百年屈辱的历史早已深植于民族记忆中,国家强盛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现实政治的基石。 在米尔斯海默的观察中,这一点尤为重要。他指出,中国人对“弱小”的理解,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血泪教训。 鸦片战争后一连串的割地赔款、战败羞辱,让这个国家意识到,只有强大才能换来尊重,只有自主才能避免被摆布。 这种认知在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体现得非常清晰。从自主科技创新到制造业升级,从“一带一路”的全球布局到金融体系的内循环构建,中国并没有选择和美国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构建自己的规则体系来增强战略自主性。 这种方式并不张扬,却极具韧性。它不依赖暴力对抗,而是在体系内找缝隙,在全球化中寻找新的秩序空间。 美国对此的反应也说明了它对中国真正的担忧。如果只是一个叫嚣着口号、不具备实质实力的对手,美国不会这么紧张。 真正让它焦虑的是,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具备规模,在技术上也开始突破“卡脖子”的点,在国际影响力上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稳定、政策延续性和治理能力,形成了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一种现实挑战。这种挑战不是靠意识形态输出的,而是靠实际效果说话的。 但正如他所说,“中国人清楚地意识到,弱小意味着什么”。这句话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早已被反复验证。 在外敌环伺的背景下,中国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自我修复、自我构建。这种从内部生长出来的力量,不依赖外援,不寄希望于他国恩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 在今天的全球格局中,中国并未陷入与美国的正面冲突,而是在战略上保持了极强的定力。 无论是对科技封锁的应对,还是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中国都在用自己的节奏推进。没有被压力击倒,也没有被诱惑迷失。这种冷静的态度,反而比任何激烈的对抗更令对手忌惮。 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其本质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它无法确定一个强大的中国将会如何影响现有秩序,于是选择了最熟悉的方式来应对:打压、孤立、限制。但时代变了,技术变了,全球体系也在悄然重组。 过去那一套“谁不听话就制裁谁”的方法,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中国并不是冷战时期的苏联,也不是依赖外援的小国,它是一个拥有深厚文明积淀和强大治理能力的现代国家。 米尔斯海默的提醒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冷静的现实反思。他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谁,而是通过战略视角告诉世人:在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中,没有人会为你的善良买单,只有强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 面对封锁与打压,中国并没有选择对抗性的反应,而是通过加快自身实力建设、拓展国际伙伴关系、提升制度竞争力,来稳步推进自己的国家目标。 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深度重构的阶段。美国固守旧秩序,中国在构建新秩序之间的张力,将是未来几十年国际关系的主线。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塑造者。这种角色转变,不是靠口头宣示完成的,而是靠实力、信念和战略定力一步步构建出来的。 米尔斯海默说得对:永远不要低估美国能有多残忍。但更不能低估中国人能有多坚韧。在这场持续的博弈中,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走得稳。 素材来源:米尔斯海默曾揭露美国嘴脸:永远不要低估美国能有多残忍无情,它绝不容忍实力相当的对手存在,残暴的美国不会停止遏制中国策略 2025-10-14 20:00:17 凤凰网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