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许卖300公里以上的导弹!”2008年,中国400公里火箭炮成为世界潮流,美国想用射程限制中国出口,却被中国钻了空子:“我卖的是火箭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有个《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明确限制射程超300公里、载荷超500公斤的导弹出口。 美国本来想拿这个规矩卡咱们,没想到反被技术细节拿捏了。WS-2D看着射程远威力大,骨子里还是火箭炮的底子。 它用的是惯性+卫星定位导航,没有导弹那种中段修正、末段制导的本事。简单说,就是打得远但制导逻辑更传统,刚好绕开了导弹的定义。 这种对规则的精准把握,可不是钻空子那么简单。本质是咱们把火箭炮的潜力挖到了极致,硬生生开辟了新赛道。 毕竟规则管的是导弹,没说不让火箭炮往远了造啊。技术上站得住脚,市场上更吃香。那些动辄上亿的先进导弹,不仅贵还受出口限制。 WS-2D成本低还部署灵活,一下就戳中了不少国家的需求。中东、非洲的不少国家就缺这种远程火力,却拿不到西方导弹。 它的出现,直接填补了这个空白,成了“平价版远程打击神器”。更关键的是,咱们卖的不只是装备,是整套解决方案。 WS-2D能搭在多种轮式底盘上,翻山越岭都没问题。操作和维护也做了优化,不用太复杂的培训就能上手。这种实用性拉满的设计,在军贸市场上根本不愁卖。 美国和盟友看着就眼红了,总觉得这东西威胁到他们的格局。虽说技术上没法把它归成导弹,但实战效果堪比短程弹道导弹。更让他们闹心的是,这思路可能被其他国家学去。 到时候原有军控体系的约束力,可不就打折扣了嘛。美国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挑事,想逼咱们收紧出口。但咱们没让步,毕竟所有操作都在规则框架内。 后来双方商量出个折中方案,咱们加强买家背景审查,出口前报备。既保住了合法权益,还给这类装备立了个监管模板。 其实WS-2D的意义,早超出了一款武器本身。它证明技术创新总能推着规则进化,两者从来不是单向约束。 在现在的国际环境里,一款武器的突破,必然牵动利益再平衡。更重要的是,它改写了大家对火箭炮的认知。 以前提到火箭炮就是“饱和打击”,现在能“打得远、打得准”。这种武器类别的边界模糊,未来还会给军控带来新挑战。 信息来源:中国国防部官网关于卫士系列火箭炮的技术参数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