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印度总统突然宣布禁用中国卫星服务,一边给欧美公司开绿灯,一边驳回中国企业申请,这波操作到底是护本土还是搞排华? 事件并非突然,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早于11月6日就透露将拒批中国企业许可,11月8日正式官宣落地。 涉事中国企业其实挺冤,已在印合规运营33年,所有上行链路都经过印度内政部层层批准,从没出现过违规问题。 可印度转头就给星链、一网等欧美公司续批许可,完全不提“安全风险”,这种双重标准明眼人都能看穿。 背后是印度的产业焦虑,截至2025年2月,其在轨卫星仅134颗,而中国有820颗,美国更是高达8897颗。 印度虽喊着2033年太空经济达440亿美元的口号,但本土私企刚起步,250家初创公司大多依赖ISRO的技术转让。 这也不是印度第一次对华设限,2023年印度科研团队出口中国空间站设备的申请,至今石沉大海。 在其他行业,比亚迪得收80%预付款才敢发货,大江直接拒绝印度不合理付款要求,可见其营商环境有多堪忧。 国际网友都看不下去了,吐槽“安全就是借口,排华才是真相”,相关话题全球阅读量已经突破5000万。 印度嘴上说“强化数字主权”,实则是用行政手段打压竞争对手,为本土产业铺路,但保护主义换不来真进步。 要知道,太空技术需要开放合作,印度拒绝中国企业,相当于放弃了成熟技术和经验,只会拖慢自身发展。 短期看,印度广播公司能转向欧美或本土服务,但长期来看,成本上涨、技术滞后的问题迟早会暴露。 个人认为,把商业合作搞成地缘博弈的工具,最终只会反噬自己,印度的太空梦不能靠“关起门来造车”实现。 未来,印度可能还会在更多领域搞对华“去风险”,但开放竞争是大势所趋,这种短视操作终究会被市场规律纠正。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