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刘备都迫不及待称帝,难道孙权不急吗?为啥十年后才称帝 曹丕220年逼着

云景史实记 2025-11-09 10:05:55

曹丕刘备都迫不及待称帝,难道孙权不急吗?为啥十年后才称帝 曹丕 220 年逼着汉献帝禅位,刘备 221 年就哭着在成都登基,可孙权握着江东富庶地盘,手下文臣武将一大堆,硬是憋到 229 年才称帝,这哪是不急?分明是把利弊算得比谁都精,没等到万无一失的时机,绝不肯把自己架到火上烤! 先说那要命的 “名分”,在三国那会儿,称帝可不是手里有兵有粮就行,得有让人信服的由头。 曹丕虽然是篡汉,但走了 “禅让” 的全套流程,汉献帝三番五次 “主动” 让贤,表面上挑不出毛病,连晋朝都认他这正统。 刘备更不用说,顶着 “汉室宗亲” 的招牌,曹丕一称帝,他立马喊着 “为汉献帝报仇”,把自己包装成汉室继承人,连诸葛亮、关羽都得跟着劝进。 可孙权呢?祖上既不是皇族,也没法从曹丕那儿讨来禅让的名头,要是跟着凑热闹,转眼就成了 “趁乱夺权” 的反贼。 曹丕能以 “讨伐逆贼” 打他,刘备能以 “剿灭叛臣” 攻他,两头挨打可不是闹着玩的。当年袁术拿着个传国玉玺就敢称帝,结果众叛亲离,两年就垮台了,这教训孙权记一辈子。 更头疼的是外部的刀光剑影。221 年刘备刚称帝,就带着大军来找孙权报关羽的仇,夷陵之战一触即发。这时候孙权要是敢称帝,北边的曹丕再趁机南下,江东就得被夹成肉饼。 他干脆上演了一出 “卧薪尝胆”,派使者连夜去洛阳给曹丕磕头称臣,还把儿子孙登送去当人质。曹丕美得晕头转向,立马封他为吴王,赐了九锡。 张昭这些老臣气得拍桌子骂他丢面子,孙权却心里门儿清:这吴王的头衔是挡箭牌,有了它,曹丕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打他的理由,自己才能集中兵力对付刘备。 果然,陆逊一把火烧了刘备的连营,蜀军死伤无数,孙权打赢了夷陵之战,可他还是没称帝 —— 曹丕还在北边盯着呢,222 到 223 年,曹丕连着三次伐吴,虽然没占到便宜,但也让孙权明白,北边的威胁压根没消失。 内部的乱子也没摆平,江东这地盘,孙家本是 “外来户”,孙坚孙策靠着江北来的 “淮泗集团” 打天下,可真正的根基是顾、陆、朱、张这些本地士族。 这些人表面听话,心里只认家族利益,要是孙权称帝时机不对,引得战火烧到江东,他们随时可能反水。孙权只能慢慢铺垫,陆逊打赢夷陵之战后,他直接封陆逊为荆州牧,把军权交出去,就是要拉拢士族的心。 更麻烦的是山越人,这些占山为王的武装势力遍布江南,还总跟曹魏勾结,孙权每次对外打仗,都得防着他们在后方作乱。 225 年鄱阳人彭绮带着几万人反叛,直到 227 年才平定,这时候内部都没稳住,哪有底气称帝? 就这么熬到 229 年,孙权终于等来了完美时机。曹丕早就死了,儿子曹叡刚继位,魏国朝堂乱成一团,根本顾不上江东。 刘备也没了,诸葛亮忙着北伐曹魏,还主动派邓芝来跟孙权重修盟好,两家握手言和,西边的威胁彻底没了。 江东内部呢?陆逊这些士族子弟已经成了核心力量,山越叛乱也平息了,百姓跟着孙权安安稳稳过了几年好日子,早就服他了。 孙权还让人到处散布 “祥瑞”,一会儿说挖出了玉玺,一会儿说看见了凤凰,把 “天命所归” 的戏码做足了。 更关键的是,228 年石亭之战,孙权设伏打败了曹休的魏军主力,打得魏国二十多年不敢大规模攻吴,军事实力彻底硬气了。 这时候称帝,才算水到渠成。47 岁的孙权在武昌登基,国号 “吴”,终于跟魏、蜀平起平坐。 回头看,曹丕称帝落了 “篡逆” 的骂名,刘备称帝太急,刚登基就打输了夷陵之战,只有孙权像个老谋深算的棋手,一步步铺好路才落子。 他哪是不急?是不能急,不敢急!在那个枪杆子里出政权、名分里定人心的年代,拖延不是怂,是为了笑到最后。

0 阅读:310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