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感觉, 跳水队已经重新洗牌了, 在全红婵状态调整回来前,接下来陈芋汐要统治跳水队一段时间了! 现在全红婵已经进入发育阵痛期,这次比赛的结果显而易见,全红婵要克服的伤病太多了, 这次第五的结果已经是全红婵拼了命赚来的,现在她想突破,但身体的负担太重了。 谁能想到,16岁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全红婵却要和自己的身体“死磕”。跳水运动员的发育关,从来都是一道难跨的坎,身高每长1厘米,体重每增1公斤,都会直接影响空中姿态和压水花的精准度——而全红婵这两年身高窜了近10厘米,体重也随之增加,曾经信手拈来的“水花消失术”,如今要付出翻倍的力气才能勉强维持。更要命的是长期训练留下的旧伤,手腕的腱鞘炎、膝盖的劳损,每次起跳落地都带着隐痛,她却从没在镜头前喊过苦,只是训练后会默默揉着关节,眼神依旧倔强。 这次拿到第五名,外人只看到排名滑落,却不知道她是咬着牙拼下来的。比赛前一周,她的手腕旧伤复发,发力时疼得直皱眉,教练劝她减少训练量,她却坚持把每天的跳数补回来,说“多练一次,比赛时就多一分把握”。决赛那天,最后一跳她想冲击高难度动作,空中身体没控制好,入水时水花偏大,上岸后她攥着拳头,眼圈有点红,却还是走到陈芋汐身边,轻轻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道贺——这份坦然,比成绩更让人动容。 陈芋汐能迎来属于自己的“统治期”,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熬出来的稳定。比全红婵大两岁的她,早一步熬过了发育关,更懂得如何在高压下保持状态。她的训练风格向来细腻,每天都会花时间复盘动作视频,哪怕是0.1秒的空中停留差异,都会和教练反复打磨。早年和全红婵的多次对决,让她养成了“不慌不忙”的心态,哪怕全红婵状态巅峰时,她也能稳住节奏,用稳扎稳打的表现拿下胜利。 很多人觉得“统治”就是碾压,却忘了跳水队的竞争从来是“互相成就”。陈芋汐曾说,全红婵的存在让她不敢有丝毫松懈,因为知道这个对手随时可能爆发;而全红婵也坦言,每次和陈芋汐比赛,都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前全红婵垄断冠军时,陈芋汐默默打磨技术,如今全红婵面临挑战,陈芋汐顶了上来,这种良性竞争,才是中国跳水队长盛不衰的关键。 全红婵的“阵痛”,其实是所有顶尖运动员的必经之路。当年伏明霞14岁夺冠后,也曾因发育陷入低谷,郭晶晶更是带着眼疾和肩伤征战多年。竞技体育从没有永远的巅峰,能在低谷时不放弃,在困境中找突破,才是真正的强者。全红婵现在要做的,不仅是克服身体的负担,更是要适应新的身体状态,重新调整动作节奏——她的天赋还在,那份“不怕输”的韧劲还在,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和耐心。 有人惋惜全红婵的滑落,有人欢呼陈芋汐的崛起,但其实没必要过度放大一时的胜负。跳水队的“洗牌”不是谁取代谁,而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陈芋汐的稳定值得肯定,全红婵的坚持更值得尊重,她们就像跳水台的两面镜子,一面照见稳定的力量,一面照见突破的勇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