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 不仅业内人士惊呆了, 全网的网友也惊呆了,古二竟然为了 《繁花》剧版熬心费力。 一个年轻人揣着对大导的敬仰进剧组,又写剧本又当生活助理,整理了李李复仇、阿宝发迹、汪小姐创业这些核心故事线,还有宝延风波这些高光剧情,结果编剧名单里没他名,就挂了个前期责任编辑。 谁能想到,这个被抹掉名字的创作者,背后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古二患上渐冻症多年,身体早已被疾病反复折磨,手指活动都越发困难,可他还是抱着对王家卫的信任,拖着病体钻进《繁花》的创作里。进组前,他翻遍了金宇澄的原著小说,做了整整三大本笔记,把上海三十年代的市井烟火、商战暗流拆解得明明白白,就连汪小姐穿的旗袍领口样式、阿宝办公室的摆件细节,都查了无数史料佐证。 他当生活助理的日子,比写剧本还累。王家卫拍戏出了名的“慢工出细活”,经常凌晨改拍摄计划,古二得随时待命,既要整理演员的台词调整方案,又要帮着协调剧组的琐事,有时忙到天亮才能趴在桌上眯一会儿,醒来又接着改剧本。李李复仇线里“外滩27号的暗战”,是他熬了三个通宵打磨的高光,从人物对话的潜台词到情节反转的节奏,每一处都反复推敲,就盼着能在大导的作品里留下自己的印记。 可这份掏心掏肺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名存实亡”的待遇。前期责任编辑这个头衔,听起来像个正式职位,实则连剧本的核心署名权都算不上——按照行业惯例,只有参与核心创作并贡献主要剧情框架的创作者,才能登上编剧名单。古二整理的故事线撑起了《繁花》的大半骨架,那些被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桥段,不少都出自他的初稿,可最后屏幕上的编剧栏,却只有秦雯等少数人,他的名字被藏在了无人在意的角落。 这事儿戳痛了太多创作者的神经。编剧圈里“枪手”“代笔”的乱象从来没断过,很多年轻人抱着对行业的热爱,甘愿拿着微薄的报酬“隐姓埋名”,可像古二这样,既当创作者又当杂役,最后连基本署名都得不到的,还是让人愤慨。更让人寒心的是,他敢于站出来爆料,并非为了名利——渐冻症让他早已看淡这些,他只是想讨个公道,想让更多人知道,一部好作品的诞生,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功劳,还有无数像他这样被忽视的幕后推手。 古二的遭遇,撕开了影视圈“重名气轻实干”的遮羞布。大导演的光环下,太多普通创作者的心血被轻易抹杀,他们的创意被当成免费素材,劳动被视作理所当然。王家卫作为行业标杆,本该守护创作的尊严,却默许了这种不公的存在,这比署名被抢更让人心凉。要知道,创作的根基从来不是名气和资源,而是那些愿意为一个情节熬夜、为一个细节较真的普通人,忽视他们的付出,就是在消耗整个行业的创造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