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

文史充点站 2025-11-10 09:23:12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带着父亲,搬进腾格里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村民们笑话他傻,他却说:以后你们都得谢我。 1999年春天,甘肃武威红水村的王银吉卖掉了家里的几头羊和一头牛,凑了一万块钱,他用这笔钱买了一匹骆驼和一些工具,带着父亲搬进了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两间地窝子,村里人都说他疯了。 红水村离沙漠只有3公里,那些年风沙越来越厉害,沙丘每年往村里推进好几米,有些人家的房子被沙子埋了半截,地里种的庄稼经常被风沙刮走,很多邻居陆续搬走了,留下来的人也是勉强度日。 王银吉和父亲住的地窝子是半埋在地下的土房子,又矮又暗,一刮风,门口就堆起一人高的沙子,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扒开沙堆才能出门,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用麦草在沙地上编成方格,把沙子固定住,然后种树。 最难的是浇水,附近没有水源,王银吉每次要赶着骆驼走好几公里去井边打水,骆驼一次最多驮两桶水,回来后要省着用,有时候给一棵树苗浇水,他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浇,生怕浪费一滴。 第一年种了两千多棵树苗,活下来的只有一百来棵,王银吉没有放弃,他开始琢磨为什么有些树能活,有些就死了,他发现沙窝里的树长得好一些,因为那里能积点雨水。 2005年,14岁的小儿子王志军突然腿疼得走不了路,送到医院检查出了重病,但家里的钱都花在治沙上了,王银吉跑遍亲戚借钱,还是凑不够医药费,孩子最后没能救回来,被埋在了离林地不远的地方。 那段时间王银吉几乎不说话,每天还是天不亮就去沙漠里干活,妻子几次收拾行李想回娘家,但最后还是留了下来,家里人都明白,如果这时候放弃,这些年的苦就白吃了。 王银吉开始想办法提高树苗成活率,他在沙窝里挖了个45立方米的水窖,下雨时能存不少水,他还自己做了个工具,能把树苗的根直接插到深层的湿沙里,这样就不用浇那么多水了,用了这些办法后,树苗成活率提高到了七成以上。 慢慢地,沙漠边缘出现了一片片绿色,到2020年,王银吉治理的面积超过了一万亩,他种了150多万株梭梭,500多万株花棒,这些植物连成了一条12公里长的防护林带。 村里的风沙明显少了,以前一年要刮三十多次沙尘暴,现在一年也就十来次,林地里还出现了很多鸟,以前只有十几种,现在有八九十种,有些多年没见过的野生动物也回来了。 看到效果好,周围村民也开始跟着种树,政府也派人来帮忙,给修了路,还提供了一些机械设备。王银吉教村民们怎么种树,怎么提高成活率。 王银吉还琢磨出了一个办法,在梭梭树下种肉苁蓉,这东西能卖钱,每年采收季节他会雇附近的村民来帮忙,大家也能增加点收入。 现在王银吉已经60多岁了,腰早就弯了,常年在沙漠里晒得脸上全是深深的皱纹,他还住在林地旁边的护林房里,说要把这片林子看好,晚上他经常拿着地图研究,哪里还能种点树,怎么把林带扩大到两万亩。 “26年啊,从青壮年熬成老汉,硬是把沙漠种成了绿洲,这哪是凡人能干出来的事?简直就是现实版“愚公移山”!” “最破防的是小儿子的遗言成了全家的信念支撑。孩子说“一定要把沙漠治绿”,这家人就真的用二十年去兑现承诺。现在那片林子就是给娃最好的告慰。” “楼上说得对!但我觉得最扎心的是用水细节——骆驼驮水来回三小时,浇树要用勺子量着浇,洗菜水都存着浇树。现在年轻人洗个车都用水枪哗哗冲,真该来看看什么叫“滴水贵如油”!” “作为同行必须说个专业细节!王家发明的“沙木枪”太实用了,直接把苗根扎进湿沙层,成活率从个位数飙到85%。这种土办法比进口机械管用多了,真正的高手在民间! 看到村民从嘲笑到跟着种树真解气!当初说人家傻,现在蹭着人家的防护林种庄稼。要我说王银吉就该收点“绿洲使用费”,毕竟当初卖牲畜的1万块可是真金白银砸进去的。” “我是凉州人,现在沙尘暴确实少了!以前春天不敢开窗,现在都能闻到沙枣花香。上周去“王家沙窝”研学,看见野兔、沙鸡满地跑,王老汉还教孩子们用草方格固沙——这才是真正的网红打卡地! 最感动的是三代人接力!老爷子切了胃还守林子,大儿子寄钱标注“买树苗”,连重孙子回来都栽树。对比某些啃老族,这家人把“愚公精神”刻进DNA了!” 如果给你两个选择:A:拿500万离开沙漠 B:像王家一样用20年换万亩绿洲但清贫一生——你会怎么选?说说你的理由!  信源:央视新闻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