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已经发现,俄罗斯虽然可以大规模空袭乌克兰所有的军事目标,工业基地,但是最后根本无法改变俄罗斯和乌克兰对峙的局面,因为乌克兰所有需要的武器、坦克、无人机、战车、轻步兵武器都是来自于北约国家制造和援助,现在乌克兰国内根本没有能力制造,这也是西方援助一停,泽连斯基就怒骂的原因。 原因其实很直白,乌克兰如今在战场上使用的几乎所有关键装备,都不是自己本土能造出来的。俄军炸掉一座弹药生产线,北约国家的补给船就会把新的炮弹送抵敖德萨港;无人机工厂沦为废墟,西方援助的 FPV 无人机很快就能填补缺口。 泽连斯基政府自己也清楚,本国军工体系早已在持续打击中濒临崩溃,2025 年前三季度的炮弹日产量连前线需求的一半都达不到,无人机产能更是在空袭后骤降 50%,想靠自己撑下去根本不现实。 这种完全依赖外援的处境,让西方的援助节奏直接决定了乌克兰的战场底气。泽连斯基最近在欧洲理事会峰会上急着提议调整 “爱国者” 防空系统的交付顺序,甚至愿意日后归还或替换,就是因为前线太需要这些装备了。 每套 “爱国者” 系统造价高达 10 亿美元,乌克兰自己掏不出这笔钱,全靠欧盟和美国的资金支持,可排队等待的过程对正在承受空袭的乌克兰来说太过漫长。 更关键的是,北约国家的援助还存在各种变数,美国曾暂停 “爱国者” 零件供应,法国的 “响尾蛇” 导弹拖延了 18 个月才交付,这些延迟都会直接影响乌克兰的防御能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援助一旦出现波动,泽连斯基就会忍不住公开喊话甚至 “怒骂”。毕竟乌克兰的国防预算有三分之二依赖外部支持,2025 年高达 540 亿美元的国防开支,单靠自己的外汇储备根本撑不起。 特朗普政府之前推动的 PURL 计划,虽然有丹麦、瑞典等国出资支持,但资金到位速度和武器交付效率总有落差,英国承诺的 5000 枚导弹要分 4 批到 12 月才运抵,德国的炮弹仅够乌军支撑两个月。 一旦这些援助出现停滞,前线士兵的炮弹供应就会受限,受损的装备无法及时维修,原本就吃紧的防线更难守住。 俄罗斯不是没意识到这一点,空袭目标也开始瞄准援助物资链条,敖德萨港的军用集装箱库、关键铁路线都曾遭到打击,试图切断北约的补给通道。 可北约的援助网络比想象中更坚韧,虽然部分国家内部出现援助疲劳的声音,但整体上仍在持续输血。俄军的军工产能确实强悍,“伊斯坎德尔” 导弹月产量能达到 120 枚,三个月的弹药产量就超过北约全年总和,但面对源源不断的外部援助,这种产能优势很难转化为打破对峙的胜势。 乌克兰对西方援助的依赖已经深入骨髓,小到轻步兵武器的弹药,大到 “海马斯” 火箭炮、F-16 战机,甚至装备维修的零件和燃料,都离不开北约的支持。 泽连斯基政府签署的 28 项双边安全协议,核心目的就是确保援助的稳定性,哪怕是争议中的 1630 亿美元俄罗斯冻结资产,乌方也坚持要拥有自主使用权,就是为了能灵活采购各国武器。 这种完全绑定外部支持的模式,让俄乌对峙变成了一场耐力比拼,俄罗斯能炸掉乌克兰的工厂,却炸不掉北约的援助体系,这也正是这场对峙迟迟难以打破的关键所在。 信息来源:海峡网:泽连斯基向欧洲喊话:来不及了,你们的 “爱国者” 先借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