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2025年,中俄间的贸易突然“降温”,一纸关税新政,直接把中国汽车关税从15%抬到了38%,中方出手让俄冷静! 2025 年前 9 个月,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 35.77 万辆,同比掉了 58%。两年前还是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的俄罗斯,如今被墨西哥和阿联酋挤到第三,曾经 “出口一辆净赚几万” 的好日子彻底翻篇了。 要知道,2023 年中国汽车对俄出口量一度突破 90 万辆,新能源汽车更是凭着高性价比占据当地 30% 的市场份额,不少车企在俄的年销量增速能达到三位数。 转折点出在 2025 年 1 月 1 日。俄罗斯突然发布关税新政,将进口汽车关税区间从原来的 15% 上调至 20% 到 38%,其中排量 2.0 升以上的燃油车和高端新能源车型,直接按最高 38% 征税。 这意味着一台价值 20 万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清关时要多缴 4.6 万元税费,再加上之前调整的清关费,单台车综合成本最高涨了 30000 卢布,差不多 2600 多人民币。 这还不是最狠的,早在 2024 年 10 月,俄罗斯就提前放出 “大招”,把汽车报废税大幅提高 70% 到 85%,一台 3 年车龄的进口车,报废税从 11 万多人民币直接飙到 20 万以上,相当于买二手车还要额外花一笔 “罚款”。 政策组合拳打下来,一线展厅最先扛不住。2025 年一季度,俄罗斯全国关掉的 274 家汽车展厅里,213 家都是中国品牌的,占了近八成。莫斯科市中心曾经繁华的中国汽车销售一条街,如今一半门店挂着 “转让” 告示,剩下的也只留 1-2 名员工值守。 连之前在俄市场卖得最火的奇瑞,都开始缩减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的门店规模,出售部分当地仓储资产,更别说中小经销商了,不少直接暂停了俄罗斯业务,把资金和精力转向东南亚市场。 俄罗斯这么做,算盘打得很清楚。此前西方车企因制裁撤离,中国汽车凭借稳定的供应链和亲民的价格,迅速填补市场空白,巅峰时期 62% 的俄罗斯汽车经销商合同都来自中国品牌,这让本土的拉达、UAZ 等品牌压力山大,部分车型的市场份额从原来的 40% 跌到不足 25%。 加上俄罗斯经济持续不景气,通胀率长期维持在 10% 左右,央行基准利率一直保持高位,汽车贷款利率更是飙到 30%,老百姓买车意愿大幅下降,本土汽车产业面临产能过剩风险,只能靠关税和报废税政策给本土产业 “减负”,逼着消费者选择性价比更低但税费更少的本土车型。 但中方也没坐视不管。虽然没有直接出台对等关税政策,但市场本身给出了最直接的回应。中国车企开始集体调整战略,把对俄出口的重心从 “赚快钱” 转向 “持久战”。 长城汽车早在 2019 年就在俄罗斯图拉州建的工厂,现在成了行业范本,通过本地化生产,不仅避开了关税壁垒,还能享受俄罗斯对本土制造的补贴,其生产的哈弗 H6 车型,在关税新政后销量反而逆势增长 12%。 比亚迪则选择与俄罗斯本土企业合作组装,将电池等核心部件运到当地生产,既降低了税费成本,又贴合了俄罗斯 “本土化生产” 的政策导向。 除了调整生产模式,中国车企还加速开拓墨西哥、阿联酋等新兴市场,2025 年前 9 个月,中国对墨西哥汽车出口同比增长 45%,对阿联酋增长 63%,顺利弥补了俄罗斯市场的缺口。 贸易降温的影响还蔓延到了中俄整体贸易领域。2025 年前 9 个月,中俄贸易额达到 1636 亿美元,同比下降 9.4%,其中中国对俄出口跌幅更大,主要受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商品出口下滑影响。 不过双方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中国扩大了俄罗斯小麦、玉米等谷物的进口规模,前 9 个月谷物进口量同比增长 28%,同时推进北极航道的航运合作,缩短欧洲与亚洲的贸易运输时间。 旅游业也成为新的亮点,中俄免签政策实施后,2025 年暑期赴俄中国游客数量同比增长 156%,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消费升温,为双边贸易注入新活力。 现在再看这场 “关税风波”,更像对中俄贸易合作的一次考验。中国车企明白了海外市场不能只靠政策红利,深耕本地化、构建多元供应链才是长久之计;俄罗斯也在保护本土产业和吸引外资之间寻找平衡,过度的贸易保护可能会让本土企业失去竞争动力,反而不利于长期发展。 这场贸易调整背后,既有各自的利益考量,也藏着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缩影。你觉得这种降温是短期阵痛还是长期趋势?中国车企该硬扛关税坚守市场,还是加速转向本地化生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