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9 日,央视新闻客户端的一条消息让 “全球坚韧船队” 事件再次引发全球关注 —— 这支曾试图向加沙运送救援物资的船队成员,已经正式提出刑事案件控告,矛头直指以色列此前对志愿者实施的非法拘禁行为。 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外交摩擦,背后牵扯着船队被拦截的细节、数百名志愿者的遭遇,还有国际社会对加沙人道救援通道的激烈讨论,每一环都透着复杂。 要把这事说清楚,得先回到一个月前的地中海。10 月 1 日深夜到 2 日凌晨,由 40 多个国家志愿者组成的 “全球坚韧船队” 正朝着加沙方向航行,船上载着约 200 吨食品、药品这些急需的人道物资,毕竟当时加沙因为长期封锁,不少平民连基本的医疗用品都缺。 可没想到,以色列海军突然出动,以 “存在安全威胁”“突破合法海上封锁” 为由,分批登上了船队的 42 条船只,硬生生把航程拦了下来。更让外界哗然的是,以军当场控制了船上约 450 名活动人士,直接实施了拘禁,这其中还包括多名意大利议员和随行记者。 以色列方面当时给出的说法是,船队的行动属于 “政治挑衅”,闯入了 “活跃战区”,他们的拦截和拘禁是 “依法行使自卫权”。 但船队成员可不认这个理,刚被释放就开始整理证据,准备讨说法。根据后来披露的细节,这些志愿者在拘禁期间的遭遇成了控告的关键依据 —— 不少人说自己被强行带离船只时遭到了粗暴对待,随身的通讯设备被没收,拘禁期间还被限制与外界联系,部分人甚至没得到及时的饮食供应。 有意大利记者回忆,当时他们被关在以色列南部的一处拘留中心,整整三天没收到任何关于拘禁期限和理由的书面通知,律师也是几天后才被允许见面。 随着成员陆续被释放,控告的动作也一步步推进。11 月 7 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首席检察官办公室率先有了行动,依据船队成员的控告启动调查,直接以 “种族灭绝罪” 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国防部长卡茨等 37 名以色列政军高层签发了申请羁押的拘捕令。 这个消息传出后,船队组织方立刻表态支持,说这是 “为受害者讨回公道的重要一步”,而到了 11 月 9 日,央视新闻客户端确认,更多船队成员通过不同国家的司法渠道正式提出刑事控告,核心诉求就是认定以色列的拘禁行为非法,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这事儿还牵扯出了不少国际连锁反应,意大利的动静尤其大。船队里有超过 40 名意大利公民,包括 4 名现任议员,他们被拘禁的消息传回国内后,10 月 3 日就爆发了全国性的罢工示威,200 多万人走上街头,首都罗马的抗议人群一度达到 25 万。 虽然这些意大利公民后来在外交斡旋下签署自愿离境文件,经土耳其、希腊返回国内,但民众的不满没平息,工会和反对党纷纷指责以色列 “践踏人权”,还批评本国政府在巴以问题上立场软弱。 意大利民主党领导人直接说,这是对 “内塔尼亚胡暴行的抗议”,要求政府承认巴勒斯坦国,全面开放加沙人道走廊。 面对控告和国际压力,以色列的态度依然强硬。以方外交部多次声明,拦截船队是 “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所谓 “非法拘禁” 的说法 “毫无法律依据”,还指责土耳其的拘捕令 “出于政治动机,完全无效”。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公开表示,不会让任何参与 “挑衅行动” 的人 “逍遥法外”,暗示不会配合相关司法调查。 这种强硬姿态又引发了新的争议,不少国际人权组织指出,即使存在安全顾虑,以色列也应遵守国际法,对平民志愿者的拘禁明显违反了《日内瓦公约》中关于人道救援人员保护的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这事儿还和加沙的人道局势紧紧绑在一起。船队成员在控告中特别提到,他们的核心目的是打破封锁、运送物资,而以色列的拦截让加沙民众的困境雪上加霜。数据显示,当时加沙的药品库存仅能满足 15% 的需求,儿童营养不良率已经超过 40%,船队携带的抗生素、外伤药品正是当地最缺的物资。 虽然后来部分物资通过其他渠道转交,但海上封锁问题没解决,类似的人道救援受阻事件还是可能发生,这也让船队的控告多了一层呼吁 “开放救援通道” 的现实意义。 现在,刑事案件控告才刚启动,后续的司法程序恐怕会拖很久,尤其是以色列肯定不会配合土耳其等国的调查,国际司法协作可能会遇到重重阻碍。 但不管结果如何,这事儿已经把加沙封锁的人道代价和国际法争议再次推到台前 —— 人道救援该不该被军事拦截?对志愿者的拘禁是否合法?加沙民众的基本需求该如何保障?这些问题,恐怕还得在各方的博弈中慢慢寻找答案。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全球坚韧船队成员提出刑事控告 曾遭以色列非法拘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