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这么多年仗,乌克兰终于在一片废墟里摸清了一个痛彻心扉的现实 —— 敌人盯着的是自己的土地,而那些喊着 “支持” 的朋友,送来的大多是要还的钱,还是带着利息的贷款。原本以为能靠外部支持撑过难关,可越到后面越清楚,领土丢了可能再也拿不回来,欠下的贷款却要一代又一代人扛着,这种两头为难的处境,让这个国家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沉重。 先说说敌人要土地这事儿,这些年的冲突里,乌克兰的领土变化明明白白摆在那。顿巴斯地区的部分城镇、克里米亚半岛,早就不在乌克兰实际控制范围内了,就连赫尔松、扎波罗热这些曾经的农业重镇,也有不少区域被占据。 去年冬天,俄军还在哈尔科夫州东部推进,虽然乌克兰后来发起反攻收复了一些村庄,但整体领土控制线的变动,都是以土地得失为核心。就拿马里乌波尔来说,这座港口城市打了三个多月,最后还是丢了,随之失去的还有周边几十公里的农业用地和工业设施。 乌克兰农业部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因为领土被占,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 15%,光是粮食年产量就少了近 2000 万吨,这对靠农业出口吃饭的乌克兰来说,无疑是断了一条重要的经济命脉。 而占据这些土地的一方,忙着在当地推行自己的行政体系,甚至分发土地产权文件,明摆着就是要把这些地方彻底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乌克兰想再收回来,难度越来越大。 再看那些 “朋友” 送来的钱,大多带着 “贷款” 的标签。这些年西方给的援助不少,但仔细算下来,无偿援助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需要偿还的贷款。美国截至去年年底,给乌克兰的援助总额里,有 60% 是军事贷款,规定要在 2030 年开始偿还,年利率还得跟着美国国债利率浮动,现在初步估算,光这部分利息,每年就要还上十几亿美元。 欧盟给的援助更复杂,去年承诺的 180 亿欧元里,120 亿是政策性贷款,要求乌克兰用未来的农业出口收入做抵押;还有 30 亿是商业贷款,得靠乌克兰政府发行国债来偿还。 最让乌克兰头疼的是,这些贷款大多附带条件,比如要求乌克兰进行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甚至限制乌克兰和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相当于拿国家未来的发展权换了当下的援助,一旦没达到条件,还可能面临罚款或者提前催债的风险。 乌克兰现在的外债规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年初的数据,乌克兰外债余额突破了 1700 亿美元,相当于全国 GDP 的 105%,远远超过了 60% 的安全警戒线。更要命的是,这些外债里,短期需要偿还的就有 450 亿美元,而乌克兰去年的财政收入才刚过 200 亿美元,就算把所有收入都拿来还债,也只够还一半。 为了凑钱,乌克兰只能不断发行新的国债,去年一年就发了近 300 亿美元的主权债券,其中 70% 都被西方金融机构买走,这意味着未来每年光付利息,就要花掉财政收入的 20%。 乌克兰财政部的官员私下透露,现在政府连公务员的工资、军队的弹药采购都要靠借新债还旧债来维持,要是哪天真借不到钱了,整个国家的财政体系都可能垮掉。 更让人揪心的是重建的钱也得靠贷款。乌克兰重建署今年初估算,整个国家的重建需要至少 7500 亿美元,这个数字是乌克兰去年 GDP 的 4 倍多。西方虽然承诺会提供重建资金,但大多还是以贷款形式为主。比如德国承诺的 200 亿欧元重建资金,150 亿是低息贷款,还款期限 30 年,前 10 年只还利息,后 20 年才开始还本金,就算这样,每年的利息也得还 5 亿欧元。 美国提出的 “重建伙伴计划”,更是明确要求乌克兰用矿产资源开采权做抵押,比如第聂伯河沿岸的锂矿、西部的天然气田,未来几十年的开采收益,都要优先用来偿还贷款。 这就意味着,乌克兰就算将来实现了和平,也得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搞重建,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基础设施修复,都得在还债的前提下慢慢推进,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喘口气。 现在乌克兰算是彻底明白了,冲突里没有真正的 “免费午餐”。敌人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土地,失去了就很难再回来;朋友给的是需要偿还的贷款,欠下了就甩不掉。去年冬天,基辅街头有民众举着 “要土地不要债务” 的标语抗议,可现实是,土地要不回来,债务也躲不掉。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去年年底在全国讲话里提到,未来 10 年乌克兰的核心任务是 “收复领土、偿还债务”,可这两个目标放在一起,就像一道无解的难题 —— 要收复领土就得继续花钱买武器、养军队,就得借更多的贷款;借的贷款越多,未来偿还的压力越大,能投入重建和民生的钱就越少。 信息来源:新华网:乌克兰外债规模突破 1700 亿美元 偿债压力持续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