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中国天宫空间站将是人类唯一的空间站,但必须给中国人立规矩,以确保和平开发太空。 近期,有韩国媒体提出,在中国天宫可能成为唯一在轨空间站的未来,需要为其“立规矩”。 这一言论,在始建于1998年的国际空间站(ISS)即将谢幕的背景下,触及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话语权与领导力的根基究竟是什么? 在航天这一高门槛领域,提出规则的资格,并非源于言论,而是以数十年计的技术积累和持续成功的实践为支撑。 韩国自研的“世界”号火箭在2023年才迎来首次完全成功,其1.5吨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与中国早在2016年便首飞、运力达25吨的长征五号火箭相比,存在着数量级的差异。 这种差距不仅是运载工具上的,更体现在系统工程的经验层面。自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迈出关键一步。 历经多年砥砺奋进,如今已独立自主建成并高效运营结构复杂、功能完备的空间站,彰显强大实力。 单论其中的环控生保系统,便历经了三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耗时长达55年开展技术攻关,方取得如今的成果。而韩国在空间站舱段等关键领域的设计制造经验尚属空白。 缺乏将重型载荷稳定送入轨道并独立建造太空居所的经验,就急于为成熟的运营者定调,反映了对太空探索“资格”门槛的认知错位。 相较于被动等待他人设立“规矩”,中国正以主动包容的姿态,建立一套“事实上的”国际合作新范式。 天宫自规划之初就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这与中国曾被国际空间站项目拒之门外的历史形成鲜明对照,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合作哲学。 这种开放并非空谈。首批来自17个国家的9个合作课题已入选天宫,其中意大利的伽马暴探测仪和瑞士的太阳辐射监测设备已在轨运行。 合作还从设备共享拓展到人员交流,中国将为巴基斯坦等国培训航天员并提供飞行机会。 这种精神的影响力超越了空间站的范畴,进一步延伸。它促成了向6个国家科研机构开放珍贵月壤借用申请这一善举,彰显出更为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这一系列行动共同构成的主动合作体系,使得外部强加规则的提议显得多余。 太空探索领域的终极“规矩”,由物理和工程学定律决定。技术上的代际优势,是推动领导地位更迭的最硬核因素。 国际空间站已超期服役十余年,远超其15年设计寿命,频繁出现的舱体漏气、设备老化问题与每年数十亿美元的高昂维护成本,都预示着其技术生命周期的终结。 它在2030年前后的退役,是技术与经济规律作用下的必然。 天宫空间站的傲然崛起,宛如璀璨星辰照亮苍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代际优势,彰显着科技实力的跨越提升,令世界为之瞩目。 尽管其约66吨的质量远小于国际空间站的400多吨,但设计理念更为先进。 其环控生保系统实现了100%的氧气再生和超过95%的水循环,这套先进系统每年可为空间站减少约6吨的地球补给依赖。 这种卓越的可持续性与运行效率,是新一代空间站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天宫能自然接棒的根本原因。 太空领域的话语权,并非通过舆论呼吁便能轻易获得。它是几代人默默耕耘,在核心技术上取得决定性突破,并以真诚开放的姿态赢得国际社会信任后,逐步沉淀而成的。 与其争论如何为他人“立规矩”,不如思考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和务实合作,共同参与到构建人类太空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 在这场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过硬的实力与宽广的格局,才是最有分量的“通行证”。 信息来源:中国将择机安排1名巴基斯坦航天员到中国空间站执行短期飞行任务——2025-10-30 15:12·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