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铁了心要灭掉中国?一股可怕力量来了!这回不是美国出手,普京笑到最后。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全球车市格局翻了个面,欧洲、日本的车企集体撤出俄罗斯,几乎一夜之间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白,德国大众、丰田、雷诺等巨头关厂、断供,本土品牌拉达产能又顶不上来。 (信源:中国汽车报——中汽政研:俄乌冲突对汽车产业的影响研判及应对建议) 先说说那些撤场的巨头有多狼狈。德国大众 2022 年就宣布关闭俄罗斯卡卢加工厂,这座年产能 15 万辆的工厂刚投产 5 年,设备都还是新的,最后只能低价甩卖给当地企业。 丰田更惨,圣彼得堡工厂直接停工,库存的零部件不够支撑 3 个月,经销商只能挂出 “无车可卖” 的牌子。 最可惜的是雷诺,它曾控股拉达母公司伏尔加汽车,占据俄罗斯 18% 的市场份额,撤场时不仅放弃了 3 座工厂,还把拉达股份无偿转让,损失超过 20 亿欧元。 这些巨头撤场不是自愿的。一方面是西方对俄制裁,芯片、零部件断供,车企没法生产;另一方面,卢布贬值让利润缩水,继续留在俄罗斯就是 “赔本赚吆喝”。 但它们一走,俄罗斯车市瞬间出现 “真空”——2022 年新车销量直接腰斩,从 167 万辆跌到 79 万辆,经销商们急得团团转,连二手车价格都涨了 30%。 本土品牌拉达本是最大受益者,可偏偏 “扶不起来”。 拉达是俄罗斯人心中的 “国民车”,就像咱们的五菱,但它技术太老旧,还在用十几年前的发动机技术,油耗高、配置差。 冲突前拉达年产能能到 30 万辆,冲突后零部件断供,产能直接砍半,2023 年全年只卖出 11 万辆,连市场缺口的零头都填不上。 有俄罗斯网友吐槽:“拉达连空调都装不明白,现在想买辆靠谱的车,只能看进口的。” 这时候,中国车企趁机 “补位” 了,而且速度快得惊人。 奇瑞 2023 年在俄罗斯销量暴涨 227%,直接冲进市场前三;吉利更狠,收购了雷诺留下的工厂,把星越 L、缤越等车型搬过去生产,本地化率很快达到 60%。 现在去莫斯科的 4S 店,销售都会主动推荐中国车:“吉利的车有全景天窗,奇瑞的发动机保修 5 年,比拉达强太多。” 细节里藏着中国车的 “取胜密码”。比如长城汽车,专门针对俄罗斯的冰雪天气,给车型加装了加热座椅、雪地胎,还把导航换成俄语版,支持离线使用。 比亚迪更聪明,抓住俄罗斯新能源转型的机会,2024 年推出元 PLUS、汉 EV 等车型,充电 1 小时能跑 400 公里,刚好适配俄罗斯新建的快充站。 2024 年中国车企在俄市场份额直接飙升到 42%,比冲突前翻了 3 倍。 这里科普个汽车行业常识:车企 “出海” 最难的是 “本地化”,包括建厂、供应链、售后。 中国车企能快速占领俄罗斯市场,靠的就是 “全产业链出击”—— 宁德时代在俄罗斯建了电池厂,福耀玻璃提供车窗,连内饰零件都有中国供应商跟进,形成了 “中国造、本地装” 的模式,避开了制裁的影响。 而欧日车企依赖全球供应链,一旦某个环节断了,整个生产就停摆。 更有意思的是 “反向输出” 的变化。以前俄罗斯出口的是石油、天然气,现在居然从中国进口汽车 ——2024 年中俄汽车贸易额突破 150 亿美元,中国成了俄罗斯最大的汽车进口国。 莫斯科街头的出租车队里,比亚迪秦 PLUS EV 越来越多,司机说:“充电一次才花 500 卢布,比烧汽油省多了。” 不过中国车企也不是没挑战。俄罗斯的碰撞测试标准和欧洲不一样,车企得花时间改设计;还有售后服务,虽然吉利、奇瑞建了几百家维修店,但偏远地区还是找不到配件。 有行业数据显示,中国车在俄的售后满意度只有 75%,比本土拉达还低 5 个百分点,这也是接下来要补的 “短板”。 现在再看全球车市,真的是 “几家欢喜几家愁”。欧日车企丢了俄罗斯这个大市场,想再回去难如登天;中国车企抓住了机会,但要守住份额还得靠技术和服务;拉达则在挣扎中求生存,最近刚和中国车企合作开发新车,希望能 “借船出海”。 有分析师说,这场冲突至少让全球汽车产业的 “洗牌” 提前了 5 年,以前是欧美日主导,现在中国车企终于有了 “话语权”。 其实车市的变化,本质是产业实力的较量。以前我们总觉得 “进口车比国产车好”,现在中国车能在俄罗斯打败欧日品牌,靠的不是低价,而是性价比和快速反应。 俄罗斯网友的评价很实在:“谁的车靠谱、谁的服务好,我们就买谁的,和国籍没关系。” 你觉得中国车企能守住俄罗斯市场吗?未来会不会有更多国家认可 “中国造” 汽车?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一起看看中国汽车的 “出海之路” 能走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