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攻台,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台军,也不是美军,而是那个叫“栗林忠道”的日本鬼子! 栗林忠道,其实并不是军迷圈的陌生人,他是二战末期日军防御硫磺岛的指挥官,一个真正懂得“以小博大”的战术天才。 1945年美国动用了最强的海空火力,准备拿下硫磺岛,美军原本估计五天就能搞定战斗,结果整整打了36天,死伤两万,几乎被拖垮,而这场战争的幕后主脑,就是那个沉默寡言、爱写家书的栗林忠道。 他为什么重要?因为今天的台湾,有太多元素和当年的硫磺岛如出一辙:地形复杂、交通困难、易守难攻、战术空间狭小。 而如果台湾军方真的有人在认真研究历史,那么他们最应该学的,不是如何操作美制武器,而是栗林忠道是怎么打的。 在很多战争电影里,硫磺岛都是一个典型的“地狱模式”。岛不大,火山地质,天然多洞。栗林忠道上岛之后,干的第一件事不是修碉堡,而是带着工兵整天打地道,他知道美军的舰炮、战机、火焰喷射器根本不是人能抗住的,所以他干脆不和他们正面硬拼。 他把整座岛变成了一个巨型地下迷宫,上百公里的地道,连接着各个火力点、弹药库、战壕、指挥所。 白天躲在地下,晚上出来打冷枪、突袭、偷袭。美军的航母舰载机来一波波轰炸,炸完啥也没炸着。美军士兵登陆后,发现岛上几乎没有鬼子,结果一晚上死了几百人,全是被地下枪口突然冒出来打死的。 甚至连美军司令都说:“我们不是在打仗,我们是在和岛本身作战。”这是对栗林忠道最高的评价。 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很多人觉得台湾是一个“电子岛”,高科技发达、城市密集,怎么可能像硫磺岛那样打地道?但别忘了台湾的地理条件,其实比硫磺岛更适合打持久战。 台湾的山地面积超过70%。从台北到高雄,山脉纵贯全岛,尤其是中部、南部,地形复杂到连卫星地图都难以精确解析,而西部的城市带,虽然人口密集,但也意味着一旦战斗爆发,城市就是天然的堡垒,巷战、街战、地道战全部可以上演。 美军早就帮台湾修建了大量地下工事,这些年花的钱,除了买武器,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加固地堡、建立地下指挥系统、弹药储存库。 台军的“战备坑道”最早从冷战时代就开始修建,很多藏在山里,入口都在民宅之下。你炸断了高架桥,他从地下转移;你封锁海岸线,他从山里突袭。 这不是幻想,这是现实,而一旦台军真的选择“栗林式防御”,那么解放军就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几乎复制了硫磺岛的地狱场景。 当然我们的军力已经不是当年的美军可以比的,无论是导弹打击精度、无人机侦察、还是网电压制能力,甚至可以说,解放军在技术上压台湾一头是毫无疑问的,可问题是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栗林忠道之所以能把美国拖进泥潭,不是靠武器,而是靠“战术的艺术”。他不拼火力,他拼的是布局、心理、耐心。他从不主动进攻,而是让敌人在不安、恐惧、怀疑中自己消耗自己。 如果台湾军方有人真的读过栗林的作战日记,他们完全可以复制这一套打法:不跟你正面刚,只是不断拖你、消耗你、让你陷入城市巷战、山地游击、心理战、信息战。 而这样的战争,拖一天国际干预的可能性就大一分,拖一周舆论压力就再高一层。拖一个月,战局就会开始变得不可控。 当然栗林忠道也不是无敌的,他最大的悲剧,是他太孤独了。硫磺岛的战术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是日本军部和他根本不是一个频道。 他想要科学防御、高效指挥,而东京只想让他“为天皇效死”。结果援军不给,物资不送,最后只能带着两万士兵全部战死。 所以如果真的有“台版栗林”,他最大的敌人也可能不是解放军,而是内部指挥混乱、政治干预军事,而我们这边,如果要破解“栗林式防御”,就必须从以下几点下手: 不恋战、不抢滩,不硬攻、不要重蹈美军硫磺岛登陆战的覆辙,必须以瓦解指挥、分割包围为主,不打无意义的“英雄战”。 打心理战,打信息战,栗林靠的是“让敌人看不见我”,我们就要用卫星、红外、热感、渗透手段,让他无处遁形。 掌握舆论主动权,时间拖得越久,越容易被外界干预,我们必须准备好一套完整的“战争叙事”,让世界相信“这是正义之战”。 栗林忠道已经死了几十年,但他的影子,今天却如幽灵般重新浮现,他不是活人,却可能是我们真正的对手,他不是台军,却可能通过他们的战术活过来。 战争不是电影,不是直播,更不是短视频,在现实中敌人可能不是你能看见的那一个,而是那个你忽略了的、你以为早就过时了的战术思维,而这样的一场战争,不是炫技,而是持久比拼,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准备的方向。 参考资料: 硫磺岛家书(豆瓣).豆瓣网 [引用日期2014-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