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久见!”9日报道,河北一女子在菜市场里买了一只现杀的活鸡,谁知拿回家之后正准备做菜时,却发现鸡皮的下方撕开后有很多小的硬质颗粒,如同一粒粒小米一般,女子直呼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这只鸡是不是不能吃了? 河北的王女士前几天在菜市场买了只活鸡,让摊主现场宰杀后拎回了家,晚上准备做菜时,她撕开鸡皮想处理干净点,结果发现皮下密密麻麻全是硬硬的小颗粒,看着像小米粒一样。 王女士做了十几年饭,从没见过这种情况,她用手捏了捏,这些小颗粒摸起来硬邦邦的,颜色发黄。她越看越不对劲,赶紧拍了照片发到家庭群里问大家。 群里马上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是激素鸡,打了针才会这样,有人说可能是鸡生病了,这种鸡不能吃,还有人说是饲料没消化完,卡在鸡皮里了,王女士听得心里发毛,差点把鸡扔了。 后来她打电话咨询了县里动物检疫站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这种小颗粒其实挺常见的,主要是鸡的皮下脂肪堆积形成的,也可能是毛囊角质栓,就像人身上也会长脂肪粒一样,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工作人员解释,鸡的品种不同,脂肪分布就不一样,有些鸡养得时间长,运动少,皮下脂肪就容易堆积成颗粒状,尤其是肉鸡,长得快,脂肪代谢跟不上,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那怎么判断这鸡到底能不能吃呢?工作人员给了几个标准,首先看颜色,如果小颗粒是淡黄色或白色,分布均匀,那就是正常的脂肪,但如果颜色发黑发红,就要小心了,可能是病变组织。 其次闻味道,正常的鸡肉应该没有异味,或者只有淡淡的腥味,如果闻起来发臭发酸,那肯定有问题,再摸摸肉质,新鲜鸡肉按下去有弹性,很快就能恢复,如果摸着发软发黏,那就是不新鲜了。 王女士按照这些方法检查了一遍。她的鸡颗粒是淡黄色的,闻起来也没异味,肉质摸着也挺紧实,工作人员说这种鸡只要煮熟了就能吃,那些脂肪颗粒加热后会融化掉。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如果鸡得了卵黄性腹膜炎这类疾病,腹腔里会有黄色硬块,看着也像小颗粒,这种病鸡的肉会发暗发黄,摸起来也不对劲,遇到这种情况就别吃了。 王女士这次算是长了见识,她说以前买的都是超市里处理好的冷冻鸡肉,从没注意过这些细节,这次买活鸡才发现,原来生鸡肉里还有这么多门道。 其实现在市场上的鸡大部分都没问题,正规养殖场的鸡都会经过检疫,合格了才能上市,那些说打激素的传言不太靠谱,因为给鸡打激素成本太高,养殖户不会这么干。 不过买鸡确实要注意几点,首先要选择正规市场,看看摊位有没有检疫证明,买活鸡时观察一下鸡的状态,健康的鸡眼睛明亮,羽毛光滑,走路有力气,病鸡一般无精打采,羽毛也乱糟糟的。 买回家处理时也有讲究,生鸡肉要和熟食分开放,刀和砧板也要分开用,避免交叉污染,处理完生鸡肉后要仔细洗手,最好用肥皂搓洗30秒以上。 烹饪时最关键的是要煮透,鸡肉里可能有沙门氏菌这类细菌,只有彻底加热才能杀死,判断有没有煮熟,可以用筷子扎一下,如果流出的汁是清的就熟了,如果还带血丝就要再煮一会儿。 王女士后来把那只鸡炖了汤,一家人吃得挺香,她说虽然一开始被吓了一跳,但了解清楚后就不担心了,以后买鸡还是要多观察多问问,不能光听别人瞎猜。 “我的天!这看着像鸡皮疙瘩成精了啊!不过说真的,我奶奶以前杀鸡也说过,这种小颗粒要是颜色正常、没异味,刮掉就行。倒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没见过活鸡处理过程,容易一惊一乍,反正我坚持一点:鸡肉必须炖到烂糊,高温啥细菌病毒都扛不住!” “作为养殖户说句大实话:这现象和“激素饲料”真没直接关系!鸡的皮下脂肪颗粒和毛囊角化很正常,尤其是散养鸡运动量大,脂肪容易结成小颗粒,倒是如果颗粒发黑发臭,可能是毛囊炎或病变,这种鸡千万不能吃!建议大家买鸡时摸摸鸡皮,弹性好、颜色均匀的才放心。” “吓死!立马检查了冰箱里的鸡胸肉……其实这种颗粒和人长的“鸡皮肤”原理有点像,都是角质堆积,要是鸡本身健康,煮熟了没问题。但高血脂的朋友最好去皮吃,毕竟鸡皮脂肪含量高,这类颗粒更是脂肪“重灾区”。” “我们农村杀鸡常见这种!网友别慌,这反而是鸡正常的生理结构,真正要小心的是鸡脖子皮下的淋巴组织,还有鸡尖,那两个地方才是毒素容易堆积的,另外如果鸡皮泛青、肉质发黏,再便宜也别买!” 如果你买到这种鸡,会选择退货、照常烹饪还是找机构检测?你觉得活禽市场是否需要加强现杀过程的卫生公示?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



情魂葬
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