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10 19:43:08

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都是低附加值产业,进入战时,分分钟拉爆产量? 近期一位美籍华人的言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他公开表示中国人不该太过自大,美国选择去工业化并非工业能力衰退,而是主动放弃钢铁、机电、军工这些“低附加值产业”,还信心十足地宣称,一旦进入战时状态,美国工业能分分钟拉满产量,重现昔日辉煌。   这话里的漏洞实在太多,完全经不起现实的检验。所谓美国“主动放弃低附加值产业”的说法,根本是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误解,而战时“分分钟拉满产量”的豪言,更像是脱离工业实际的空想,咱们结合真实情况慢慢捋清楚。   美国去工业化从来不是什么主动选择的战略,而是资本逐利和产业失衡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制造业还是国家经济的顶梁柱,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度冲到28.3%,钢铁厂、汽车厂遍地都是,支撑起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   但从60年代开始,情况慢慢变了,日本和欧洲的工业快速复苏,生产的产品又好又便宜,直接冲击了美国本土产业,再加上美国国内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工厂的利润被大幅压缩。   等到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在美国兴起,资本发现做金融、搞投资比办工厂赚钱更快、更省力,于是大量资金从实体产业抽离,一股脑扎进了金融市场。   从1980年到2010年这三十年里,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0.5%直接掉到了11.9%,而金融、保险和不动产这些行业的占比反倒涨到了20.7%。2016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占比只剩11.22%,远不如中国的28.07%和德国的20.66%。   这种持续几十年的萎缩,哪里是“主动放弃”能解释的,分明就是产业空心化的真实写照,资本都去赚快钱了,谁还愿意沉下心来做实业。   把钢铁、机电、军工归为“低附加值产业”,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认知偏差。   军工产业就更不用说了,妥妥的高技术密集型领域,研发投入大、技术壁垒高,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搞的。   但美国军工产能的实际表现,却暴露了严重的短板。援助乌克兰这么久,美国的武器库存都快被掏空了,155毫米炮弹的产量,花了一整年时间才从每月1.4万发提升到8万发,而俄罗斯2024年一年就生产了450万枚,两者的差距一目了然。   标枪反坦克导弹的年采购量只有1000枚,就算开足马力生产,一年最多也只能造6480枚,这样的产能水平,别说“分分钟拉满”,就算给足时间,也很难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求,这跟“低附加值”没有半毛钱关系,纯粹是产能跟不上。   战时“分分钟拉满产量”的说法,更是忽略了现代工业体系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现在的工厂生产产品,不是自己一家就能搞定的,得依赖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一个产品可能需要上千家供应商提供零件,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没法生产。   美国制造业早就深度融入全球分工,比如汽车产业,要依赖全球2500多家供应商,关键原材料更是离不开进口,稀土、锂电池材料这些关键物资,对华依赖度超过60%,有些稀土元素甚至100%靠进口。   美国加州虽然有个MountainPass稀土矿,储量不算少,但国内没有能商业化运作的稀土分离设施,就算挖出来稀土原矿,也没法加工成能用的材料,最后还是得找别人帮忙。   这种供应链上的依赖,到了战时就是致命的短板。就像ASML的光刻机,里面的晶圆台定位系统必须用掺了中国钻石粉的永磁材料,英特尔的PantherLake芯片,就因为钻石微粉短缺,产能只达到了预期的60%。   和平时期都能因为这种细节卡壳,真到了战时,供应链受到封锁或破坏,各种问题只会集中爆发,别说扩产,能不能维持现有生产都很难说。   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更让美国工业的战时动员能力雪上加霜。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现在美国有近50万个制造业岗位没人填,超过65%的制造企业都把“招不到人”当成最大的难题。   卡托研究所做过一次民调,80%的受访者都觉得制造业对国家很重要,但愿意去制造业工作的人只有25%。社会上对技术工种的偏见一直存在,职业教育又跟不上,导致懂技术、会操作的熟练工人越来越少。   很多制造业岗位至少需要学士学位,就算是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很难招到人。   洛杉矶有一家叫Saitex的牛仔裤制造商,工厂里的工人大多来自墨西哥等国家,本土劳动力根本不愿意进工厂干活。没有足够的熟练工人,就算有现成的设备和订单,也没法开工生产,工业生产又不是按个开关就能自动运转的,没人操作,再先进的机器也只是一堆废铁。

0 阅读:109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