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在为这项新技术喝彩的同时,不少人也会好奇:这选址的位置和之前的传统核电站不一样啊,咱们的建在戈壁滩,人家的核电站建在海边,为啥? 传统的核电站其实是被“喝水”逼出来的没办法——一座百万千瓦级的常规核电机组,每小时就得灌进去几千吨冷却水,要是断了水,堆芯分分钟可能过热出风险,所以全世界的传统核电站都扎堆在海边,纯粹是离不开这个“巨型水龙头”。 但中科院搞的这台2兆瓦钍基熔盐堆,直接把“靠水降温”的规矩给掀了。它选在甘肃民勤的戈壁滩上,那地方可不是海边,连找个像样的池塘都费劲,能在这儿扎根,全靠它自带的“降温黑科技”。 这玩意儿不用水当冷却剂,改用了液态氟化物熔盐,这东西熔点590℃,在600到700℃的高温下还能保持液态,简直是天生的“热量搬运工”,只需要在封闭回路里循环,就能把堆芯的热量带走,全程不用外接一滴水。 中科院的数据摆在那儿,这台实验堆运行到现在,累计耗水量还不到100吨,连传统核电站一天耗水量的千分之一都不够,说是“沙漠里的节水标兵”一点不夸张。 更关键的是它的安全设计彻底打消了“缺水出事”的顾虑。传统核电站怕缺水炸锅,是因为高压运行下一旦冷却失效就可能堆芯熔毁,福岛核事故就是惨痛教训。 但钍基熔盐堆是常压运行,压根没有高压爆炸的风险,温度一旦高过安全线,核反应会自动降下来直至停止,相当于自带“温控开关”。 更绝的是它的“冷冻阀”设计,真出异常了,这个阀门会自动熔化,让高温熔盐全流进地下的紧急排放罐里,这些熔盐一冷却就凝固,放射性物质跑都跑不出来。 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早把它评为“失效安全”技术,意思是就算出事故也能自己“刹车”,根本不用靠海水来稀释风险,自然没必要非得守着海边。 选在民勤这地方,还有个藏得挺深的原因——跟燃料“近”。中国的钍资源储量仅次于印度,已探明的工业储量就有28万吨,是铀资源的3到4倍,而西北正好是钍资源的富集区。 这堆子本来就是烧钍的,把家安在资源产地附近,相当于把厨房建在菜地里,省了不少运输的麻烦,还能破解传统核电依赖进口铀的困局。这种“就地取材”的思路,比传统核电站舍近求远奔海边聪明多了。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搞过类似的熔盐反应堆实验,也就是MSRE堆,功率8兆瓦,同样用熔盐当冷却剂,运行四年里也证明了这种堆不用水也能安全运转,模拟泄露时熔盐流进收集槽就自动停堆。 只不过美国后来没坚持下去,而咱们把这个被遗弃的理念捡起来,还玩出了新高度,直接建在了戈壁滩上,成了现在全球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堆。 这么一看就明白为啥它敢反向选址了:传统核电站是“喝水大户”,只能在海边“讨水喝”;而钍基熔盐堆是“沙漠生存高手”,自带冷却系统还不怕出事,又能靠着本地的钍资源过日子,自然不用凑海边的热闹。这哪儿是选址任性,分明是技术够硬,才有底气打破老规矩的首次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