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谢晋元的遗孀向陈毅要了一个房子,陈毅就把吴淞路466号送给她,几天后,有人举报,她带了七八个年轻男子一起入住!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封来自抗日英雄遗孀的求助信落在了陈毅市长的桌案上。这位女人带着四个孩子流落街头,向政府请求一个安身之所。陈毅当即批示,将吴淞路466号房屋赠予她。可没想到,几天后竟有邻居举报她”作风不正”,说她带着七八个来历不明的年轻男子入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说起谢晋元这个名字,多少人还记得1937年那场四行仓库的血战。这位广东籍军官带着四百多名士兵,在上海市中心的一栋仓库里死守了四天四夜,硬是把数万日军给拦下了。当时为了鼓舞士气,对外声称有”八百壮士”,这个称呼就这样传开了。 1949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收到了抗日烈士谢晋元的妻子的信,信上要求政府一定要把吴淞路466号的房产赠予她,因为她和尚存的67名孤军,已经吃不上饭了。这位女人就是凌维诚,当年的上海小姐,会弹钢琴拉小提琴,嫁给谢晋元后生活完全改变了。 1941年谢晋元在孤军营被自己的部下暗杀,年仅37岁。凌维诚就这样成了寡妇,还要拉扯四个孩子。那些年她在广东老家种地务农,靠着微薄的抚恤金过日子,手上磨出了老茧,完全没了当年上海小姐的模样。 上海解放后,凌维诚带着孩子们回到了这座城市。可是没房子住啊,只能在旅社里暂住,孩子们问她今晚睡哪里,她都答不上来。那种无助,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实在没办法了,凌维诚给陈毅写了封信。她在信里说,自己是谢晋元的遗孀,现在带着四个孩子无家可归,还有当年四行仓库的幸存老兵们也是穷困潦倒,希望政府能给个安身之处。 陈毅了解原委后,无法坐视不理,下达指示:“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其遗属应致照顾,吴淞路466号房屋一栋及墓地一段,悉仍拨归凌维诚居住使用,一般费用酌予减免。” 这吴淞路466号是栋三层洋房,虽然有些老旧,但对凌维诚一家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恩赐。她带着四个孩子搬了进去,总算有个安身之处了。 可是好景不长,没几天就有邻居举报了。说这个女人不知道哪里来的,带着一堆年轻男子住一起,私生活不检点。这种流言蜚语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开玩笑的,很快就传到了有关部门。 工作人员上门调查的时候才发现,所谓的”年轻男子”根本不是什么来历不明的人,而是当年四行仓库和孤军营的幸存老兵。这些人跟着谢晋元打过仗,在孤军营里关了好几年,谢晋元死后他们就失去了依靠。 有的老兵露宿街头,有的靠打零工度日,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凌维诚看到这些丈夫的老部下这样凄惨,心里不忍,就让他们暂时住在三楼。反正房子够大,能帮一个是一个。 调查人员看到的场景很让人动容,几个中年男子挤在简陋的床铺上,用木箱当桌子,破旧的军装叠得整整齐齐。他们见到人来就站起来敬礼,那种军人的习惯已经深入骨髓了。 调查结果很快上报给陈毅。这位元帅了解情况后不但没有责备凌维诚,反而对她的做法表示赞赏。他说英雄的遗孀有这样的胸怀值得敬佩,房子就让她这样用着,那些老兵也是抗日英雄,应该得到照顾。 这件事平息后,凌维诚的生活渐渐安定下来。她在幼儿园和工厂工作,用微薄的薪水养活全家。那些住在三楼的老兵们后来陆续找到工作或者回乡,但凌维诚家的门始终为他们敞开。 凌维诚还为这些孤军老兵奔走呼号,成立了”孤军工业服务社”,生产毛巾、袜子、肥皂等日用品,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她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丈夫未完成的事业,照顾着这些曾经浴血奋战的老兵。 1952年,凌维诚主动放弃了对”孤军营”土地的使用权,她觉得那不是她一个人的,是所有弟兄们的。很多人不理解她的做法,她只是淡淡地说:“我这一辈子,没什么大成就,就是问心无愧。” 1991年,84岁的凌维诚在上海安详离世,按照她的遗愿与丈夫谢晋元合葬在宋庆龄陵园。这位从上海小姐到烈士遗孀的女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坚守和担当。 吴淞路466号那栋房子见证了一个特殊家庭的悲欢离合。从1949年的误会风波,到凌维诚一生的默默坚守,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家国情怀。你觉得凌维诚这样做值得吗?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