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美琴第一次承认“台湾处境很艰难”,台专家:我们只剩下一条路。 2025年11月7日在欧洲议会大楼,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美琴结束演讲后,面对媒体罕见地说出一句话:“台湾的国际处境非常困难,但始终没有退缩,台湾并不孤单,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愿意支持。” 这句话不长,却在台岛政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知道,这可是台高层首次在国际场合公开承认台湾面临困境,连一贯以“嘴硬”著称的民进党内部都一时语塞。 这番话不是随口一说,更像是被现实逼着低头,就在她表态的前两天,解放军数十架战机绕台飞行,福建舰正式加入战斗序列,台海局势像压到极限的弹簧,随时可能弹开。 岛内外部压力三面夹击,台湾当局的神经,早已紧绷到极限,让台当局坐立不安的,不只是军机的轰鸣,还有岛内政治的微妙变化。 11月8日,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公开出席白色恐怖秋祭追思会,向吴石将军等大陆地下工作者致敬。 这一举动在岛内炸开锅。民进党看得心惊肉跳,因为这不只是一次政治姿态,而是一个信号,国民党正在打破长期以来的“蓝绿默契”,主动向大陆释放善意。 这种变化,让民进党原本就吃紧的政治根基,变得更加不稳。 与此同时,倚仗美国的“牌”,如今也打不动了。美国新一届特朗普政府忙于收拾贸易战烂摊子,根本无暇顾台。 财政部长贝森特已经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与中方谈“休战”,防长赫格塞斯更是公开表态,美国不寻求与中国军事对抗。 更现实的是在年初的时候美国就对台产品加征32%的关税,狠狠打脸了“亲美派”的幻想,过去那套“抱紧美国大腿就能有安全感”的剧本,眼下看起来像是过时的笑话。 大陆的军事布局也不是摆样子,福建舰的服役不只是数字上的“第三艘航母”,而是力量对比的根本改变。 加上解放军日益频繁的绕台行动,台岛已被实质性包围,所谓“海峡中线”早成虚设。 对比之下,台湾的军事能力几乎没有反制空间,台军内部对此心知肚明,但在台当局的宣传中,却始终要装出“我们能撑住”的样子。 这时候苏起站出来说了句大实话:“台湾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和谈。” 他说得不绕弯也不打官腔,他分析得很直接,台湾过去GDP曾是大陆的四分之一,现在不到二十五分之一。 军事上毫无招架之力,经济上靠台积电勉强维持外贸脸面,而台积电的核心技术和产能已经加速外移到美国,指望它续命也快到头了。 更关键的一点是,中美可能在背后悄悄就台湾问题达成某种默契,如果台湾不主动掌握命运,结果只能是被动挨打,连谈的机会都没了。 可问题来了,赖清德明知道现实如此残酷,为什么就是不敢谈? 这里面不只是政治算计,还有他个人的顾虑。赖清德在岛内被称为“台独金孙”,早年就提出“两岸互不隶属”的说法,被国台办定性为两岸和平的破坏者。 如果现在转向,他担心的不只是政治信誉受损,而是人身安全难保,他心里明白,大陆对“台独”头面人物的追责不会只是口头警告。 政党利益更是他放不下的包袱,民进党一旦启动和谈,国民党恐怕立刻借势上位。 更何况民调早已显示,赖清德的满意度只有34.9%,绿营县市长的政绩也全面下滑,一旦局势转向,民进党可能彻底失去执政舞台。 还有第三个原因,更让人唏嘘,有台媒披露绿营高层早已未雨绸缪,规划好了“逃亡路线”。 在他们的算盘里,只要拒绝和谈、避免台海正面冲突,就还留有一线生机,而这一线生机,不是为台湾民众争的,而是为自己留的。 在这种背景下,大陆的态度变得更加明确,中国驻欧盟使团在11月7日当天即做出回应,连用四个“严重”表态,严重损害中国核心利益、严重违反一中原则、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冲击中欧互信,表态措辞严厉,立场毫不含糊。 经济上,大陆也在逐步收紧政策。ECFA的调整、贸易壁垒的设定,都是精准打击“台独”经济命脉。 军事上,解放军的绕台行动早已常态化,不只是向台湾传达警告,也是向外部势力释放信号:台海事务,中国说了算。 从种种迹象来看,台湾当局已经无路可退,所谓“台独路线”,正在失去内外支撑,像秋后蚂蚱,蹦跶不了多久。 岛内专家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把“和谈”摆上台面,不是他们突然开窍,而是现实逼得太紧。 局势走到今天,主动选择和平,是台湾避免陷入“垃圾时间”最现实的选项,等待不可能换来奇迹,拖延只会让代价更大。 大陆手中掌握主导权,台湾是选择对话还是被动接受,只看民进党愿不愿意放下那点面子。 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谁的犹豫而停下。萧美琴的那句“处境艰难”,其实不是感慨,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承认。 这场博弈,已经没有太多回旋余地,真正的选择题,摆在了每一个台湾政治人物的面前。 信息来源: 《驻欧盟使团就欧洲议会允许萧美琴等“台独”头面人物在欧洲议会大楼进行“台独”分裂活动答记者问》——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