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陆军副总司令刘湘滨再次“死谏”赖清德:在中国近海岸2000海里之内,美国是没能力跟解放军对抗,帮不了台湾,“倚美谋独”不可能得逞。 他点出的核心问题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冰冷的地缘现实和急速变化的战力对比。 这个距离圈,差不多把第一岛链乃至关岛都圈了进来,基本覆盖了任何可能介入台海冲突的外部力量需要活动的作战半径。 刘湘滨在美国受过训,熟悉美军的战略思维和决策逻辑,他出来说这个话,分量自然不一样,等于直接否定了赖清德当局战略基础的可靠性。 台湾的地理劣势是先天性的,像个摆在解放军火力砧板上的盘子。 全岛南北长约三百多公里,东西最窄处才百来公里,这种狭长的地形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几乎无险可守。 刘湘滨私下向同僚分析过,解放军的火箭军导弹可以实现全岛覆盖,台军的战机起飞后爬升区区30米,就可能被对岸的雷达锁定。 有台媒模拟推演显示,如果解放军发动饱和攻击,比如同时发射3000枚火箭弹,岛内那套吹嘘的“防空网”可能撑不过17分钟就会瘫痪。 这画面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你这边紧急升空的飞机还没拉平,那边预警雷达已经响成一片,仗还没正式开打,胜负的天平就已经倾斜得厉害。 更关键的是,美军从决定出兵到舰队浩浩荡荡开过来,起码要14天,而解放军若要实施海峡封锁,可能只需要6个小时。 时间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等“帮手”还在半路上,岛内可能已经面临生米煮成熟饭的局面。 刘湘滨还戳中了台湾另一个致命的软肋——经济命脉极其脆弱。 岛内98%的能源依赖进口,粮食自给率还不到三成。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旦海峡这条生命线被扼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撑不了三天就会抢空,电力供应也会很快中断。 去年解放军的“海峡雷霆—2025年甲”环台军演,模拟的就是封锁场景,结果岛内的电力链条应声而断。 这种封锁甚至不需要真刀真枪地击沉多少船只,只需要展示出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让国际航运望而却步,台湾社会赖以运转的基础就会动摇。 赖清德当局幻想着用1.3万间便利店作为“战时枢纽”,听起来像是现代都市传奇,但一旦能源中断,这些便利店里的物资恐怕连自己周边的恐慌性抢购都应付不了,更别说支撑全民抗战了。 半导体产业这个所谓的“硅盾”,看似坚固,但其本身也是高度依赖全球稳定供应链的行业,一场地震都能让全球芯片市场紧张,更何况是在军事冲突的阴影下,而且美国正积极推动半导体供应链多元化,这面“盾”的可靠性也在下降。 再看看军费投入的效费比,就更让人觉得赖清德当局的路线有点像是往一个无底洞里疯狂填钱。 2025年,台湾的防务预算高达6470亿新台币,占到GDP的2.5%,过去八年更是花了近400亿美元用于军购。 但这点投入在两岸巨大的体量差距面前,几乎是杯水车薪。 大陆的军费规模是台湾的十几倍以上,一艘055型驱逐舰就能携带112个导弹发射单元,其威慑力直接辐射到关岛。 台军砸重金买来的F-16战斗机,在刘湘滨看来,起飞不久就会成为靶子。 更讽刺的是,有时重金买来的还不是什么好货色,可能是美军急着清仓的发霉库存,比如有报道提及台军曾收到过发霉的防弹背心。 这种军购,与其说是为了增强防卫,不如说是向美国交纳的“保护费”,而美国国内的政治算计多变,比如美国副总统万斯就曾对保护欧洲盟友表现出犹豫,这难免让人怀疑其对台湾承诺的可靠性。 岛内有民调显示,67%的民众认为美国只是把台湾当对抗大陆的筹码,66.2%的人相信特朗普会为了美国利益出卖台湾。 这笔“保护费”经济账,怎么算都像是冤大头。 所以,刘湘滨的“死谏”,实际上是把岛内一些人不敢明说的真相摊在了桌面上:“倚美谋独”在军事上近乎幻想,在经济上掏空家底,在政治上则是把全体台湾民众绑上了一辆高速冲向悬崖的战车。 他认为,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的内政,试图通过军事对抗来解决是死路一条,最终只能回到政治解决的轨道上。 岛内不乏有识之士看清了这一点,就连一些绿营背景的人士,如民进党高雄市议员黄明太,也呼吁赖清德应团结2300万台湾同胞,承认“台湾没有分裂的本钱”。 台湾作家龙应台也投书批评赖清德对岛内民众的真实情绪“视而不见”,在岛内“制造恐惧、引发对抗”。 民调显示近七成台湾民众不愿意自己或家人上战场,给赖清德当局的两岸政策打了低分。 这些声音都说明,刘湘滨并非孤例,他只是代表了岛内一股日益清醒、渴望和平、不愿被“台独”势力绑架的沉默民意。 他的直言,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倚美谋独”路线的虚妄与危险,也提醒人们,在历史的巨轮面前,逆势而为的投机最终只会被碾得粉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