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1-11 11:08:40

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都是低附加值产业,进入战时,分分钟拉爆产量? 美国的去工业化确实透着股 “精打细算” 的味道,表面看是钢铁、普通机电这些产业往外挪,实则是把低附加值的 “苦活累活” 甩出去,一门心思扎进高利润领域。 上世纪 60 年代制造业占 GDP 的 28%,到 2024 年跌到 8.5%,这数字看着唬人,但得拆开看 —— 丢出去的大多是像纺织厂、普通钢铁厂这类利润率徘徊在个位数的产业,留下的全是能躺着赚钱的 “香饽饽”。 就说美国钢铁公司,1970 年 3000 万吨的产能砍到现在 1500 万吨,看着是缩水了,但你去查利润就知道,人家现在重点搞特种钢,一吨的利润能顶过去普通钢好几吨,算下来反而更划算,至于日常用钢,从中国、日本进口就行,成本比自己造还低,何乐而不为? 这背后其实是附加值的 “筛选游戏”。有数据对比过,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附加值率才 19.36%,而美国同类产业能达到 49.56%,快到三倍了。换句话说,美国造一台高端机床赚的钱,可能比中国造十台普通电机还多,换谁都知道该选哪边。 所以所谓的 “去工业化”,根本不是工业能力退化,而是主动做减法,把资源全堆在芯片、航空航天、高端军工这些高附加值领域,普通制造业转移出去,既省了环保成本,又能压低人工开支,纯属商业上的最优解。 更关键的是,美国早把 “战时重启” 的后路铺好了,那些看着 “消失” 的产能,其实是藏起来了。2024 年有报告说北美制造业闲置产能达到一年多来的最高水平,这哪是能力不行,分明是平时故意让生产线歇着养精蓄锐,真要用到了,分分钟就能激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冠疫情那会,特朗普一声令下动用《国防生产法》,福特、通用这些汽车巨头立马把生产线改了,福特和 GE Healthcare 联手在密歇根的工厂,4 月 20 号刚开工,到 7 月 4 号就要造出 5 万台呼吸机,之后每月还能稳定产 3 万台,这速度可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实现的。 要知道这法案可是从上世纪 50 年代就立下的规矩,朝鲜战争时靠它把铝和铜的产量直接翻了番,这么多年来启用过 50 多次,疫情期间光特朗普就用了 18 次,从口罩到疫苗,缺啥就能造啥,这动员能力早被反复验证过。 再说军工这块,看着好像乌克兰战争时美国弹药有点跟不上,但那是平时库存调拨太快,真进入战时状态,产能爆发力完全是另一回事。 二战时美国就是 “民主兵工厂”,靠着强大的工业动员能力撑起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现在这套底子根本没丢,只是换了种玩法 —— 平时不搞大规模量产,把技术和产能分散到盟国,比如帮澳大利亚建 GMLRS 制导火箭弹工厂,两年后就能给美国和盟国供货,既省了本土成本,又多了个 “备用车间”。 而且美国政府早就在关键环节布局,特朗普政府直接下场当 “股东”,用《大而美法案》拨了 75 亿美元搞关键矿产,20 亿扩大储备,50 亿砸向供应链,连《芯片与科学法案》的补贴都转成股权砸进矿产项目,就是怕战时被卡脖子。这些关键矿产可是造钢铁、机电、军工产品的基础,现在提前把后路铺好,真要开打,原材料根本不愁。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美国丢的是 “生产环节”,核心的技术和标准还攥在手里。就说钢铁产业,虽然普通钢材产能降了,但高端特种钢的技术壁垒还在,真要造坦克、军舰用的高强度钢,美国本土的工厂分分钟能开足马力。 机电领域更不用说,普通电机可能靠进口,但航空发动机、精密仪器这些核心部件,还是美国造的天下。 平时把组装环节放出去,战时只要把核心部件运回来,随便找个工厂就能组装,这效率比从头生产还高。拜登政府后来还靠《国防生产法》搞锂、镍这些新能源矿产,就是为了把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攥在自己手里,确保战时不管是造武器还是搞后勤,都能自己说了算。 所以这么看下来,美国的去工业化更像是一场 “战略收缩”,不是没能力造那些低附加值产品,而是 觉得不值当。 把力气省下来搞高端产业,同时用法律、资金、盟国布局把战时产能的 “开关” 牢牢抓在手里,平时看着生产线闲得慌,真要用到了,一部《国防生产法》就能激活整个工业体系,那些闲置的设备、储备的技术、布局的供应链,分分钟就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量,这波操作确实透着股 “早有预谋” 的精明。

0 阅读:121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