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外交部长安德烈.西比哈发帖, 敦促中国和印度要求俄罗斯停止对核能设施的袭击(俄罗斯的空袭并未直接针对乌克兰核电设施) 西比哈:在今天(11月8日夜间)的袭击中,俄罗斯再次将目标对准了为赫梅利尼茨基和里夫尼核电站供电的变电站。 乌克兰外交部长安德烈・西比哈的一条社交平台帖子,很快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他在帖子里直接喊话中国和印度,要求这两个国家出面,敦促俄罗斯停止对乌克兰核能设施的袭击,还特意提到 11 月 8 日夜间的袭击中,俄罗斯把目标对准了为赫梅利尼茨基和里夫尼核电站供电的变电站。 不过,俄方随后的回应却显示,这次空袭并未直接针对乌克兰核电设施,双方的说法差异,让这件事变得更加复杂。 11 月 8 日夜间,乌克兰赫梅利尼茨基州和里夫尼州先后传来爆炸声,当地居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视频显示,夜空被火光照亮,部分区域很快陷入黑暗。 乌克兰能源部门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称两个州的变电站遭到俄军导弹袭击,导致供电中断,而这两个变电站恰好负责为附近的赫梅利尼茨基核电站和里夫尼核电站输送电力。虽然核电站本身没有受损,但供电波动还是让工作人员启动了应急措施,确保反应堆安全运行。 西比哈正是基于这一情况,在第二天上午发布了那条敦促中印施压俄罗斯的帖子。他在帖子里强调 “核电站安全关乎全人类,俄罗斯的袭击已经威胁到周边国家的环境和民众安全”,还附上了变电站受损的现场照片,试图证明俄军行动的 “危险性”。 这条帖子很快被多国媒体转载,部分西方官员也跟风表态,要求俄罗斯 “停止针对民用基础设施的袭击”,一时间,舆论似乎都偏向了乌克兰一方。 但俄罗斯国防部随后的回应,却给出了不同的说法。俄方表示,11 月 8 日夜间的军事行动,目标是乌克兰境内的军事后勤设施,那些被袭击的变电站,其实是乌克兰军方用来为前线部队输送电力的关键节点,并非单纯的民用设施。 俄方还公布了空袭前的侦察照片,显示变电站附近有军用车辆停靠,证明这些设施被用于军事目的。此外,俄方强调 “在行动前已经评估过风险,确保不会对核电站本身造成威胁,空袭后核电站的运行参数也一直处于正常范围”。 要理清双方的分歧,就得先了解乌克兰核电站的供电逻辑。赫梅利尼茨基和里夫尼核电站虽然有自己的应急供电系统,但日常运行中仍需要外部电网提供稳定电力,用于冷却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 一旦外部供电中断,核电站会自动切换到应急柴油发电机,但这种方式只能维持有限时间,长期中断仍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不过,从这次事件来看,两个核电站在供电中断后,都及时启动了应急措施,并未出现安全事故,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俄方 “未威胁核电站安全” 的说法并非没有依据。 事实上,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在基础设施袭击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乌克兰多次指控俄罗斯袭击民用基础设施,包括电厂、水厂、变电站等,导致大量民众生活受影响; 而俄罗斯则反复强调,其军事行动只针对军事目标,偶尔波及民用设施是 “不可避免的附带损伤”,且乌克兰有时会将军事设施伪装在民用建筑附近,增加了俄军行动的复杂性。这次针对核电站变电站的袭击,不过是双方此类争议的又一次体现。 西比哈选择敦促中国和印度施压俄罗斯,也有其特殊考量。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主要大国,在俄乌冲突中一直保持中立立场,既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也多次呼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在国际社会拥有较高的话语权。 西比哈希望借助中印的影响力,迫使俄罗斯改变军事策略,同时也想通过这种方式争取更多国际社会的支持,尤其是非西方国家的同情。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印两国并未对西比哈的呼吁作出直接回应。中国此前多次强调 “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同时也要考虑各国的安全关切,解决冲突的根本途径是对话谈判”,印度的立场也与之类似,更倾向于推动双方停火止战,而非单方面施压某一方。这种中立态度,也让西比哈的 “敦促” 暂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此次变电站袭击事件,再次凸显了俄乌冲突中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要性。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设施,一旦涉及核电站这类敏感目标,任何军事行动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威胁到全球安全。如何在冲突中保护关键基础设施,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不仅需要俄乌双方保持克制,也需要国际社会发挥更积极的协调作用。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