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活捉,300多斤的朱常洵跪倒在地,请求免死。李自成说:百姓骨肉如柴,你肥胖如猪,干脆把你炖了,我们分而食之!那么,朱常洵真的被下锅了吗? 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从陕西起兵南下,已控制河南大片地盘,直指洛阳王府的财富。河南灾荒已三年,城内粮价暴涨,一斗米换数百文,守军吕维祺手下两千兵卒,饷银拖欠,斗志低落。朱常洵闻风加强城防,却不愿开仓安抚军民,只顾封存府库。起义军三万余人围城,先用炮火轰击东门,城墙出现缺口,饥民外应内合,很快破城而入。 朱常洵见势不妙,命人用绳缒下城墙,藏身郊外迎恩寺。次日,起义军搜捕时将他揪出,绑缚押回营中。李自成审视这个肥硕俘虏,指出百姓瘦如柴禾,他却养得猪般肥壮,象征社会不公。朱常洵跪求免死,起义军将他与守将吕维祺一同处决。正史记载为斩首,尸体完整,未见肢解。野史流传他被煮成汤,分食犒军,取福禄谐音,但这多是后世夸张,清修史书或为抹黑起义军。实际李自成忙于战事,处理三百斤尸身费时费力,不合常理。 这件事暴露明末藩王弊端。朱常洵占资源不担责,河南税入三分之二进王府,灾年不赈济,直接激化民变。李自成攻洛阳,本为补给,王府银两二百万,粮食数十万石,全数缴获。这笔财富稳固起义军后勤,也让饥民看到一线希望。福王之死,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对贪婪阶层的清算。明朝宗室特权,本该护佑社稷,却成了推倒王朝的导火索。 李自成破洛阳后,清点王府财产,分发军士与灾民,每兵得银数两,每民领粮数斗,军心大振。洛阳百姓响应起义,旧赋减免,粥厂开张,短期内缓和饥荒。朱常洵长子朱由崧趁乱缒城南逃,化装辗转南京。崇祯十七年,旧臣拥立他为弘光帝,建立南明政权,改元弘光。但南明内斗不止,派系倾轧,军纪败坏,清军南下仅一年,叛将献城,朱由崧被俘北上。 朱由崧关押北京宗人府,次年遇害,尸身草葬。朱常洵死后获追封忠谥,崇祯帝停朝三日,遣官安葬。尸身运邙山下葬,完整无缺。民国时出土墓志,由朱由崧撰,记生平无烹杀迹象,现存龙马负图寺。这桩旧事,映照明亡真相:神宗宠爱酿国本之争,朱常洵贪占加速民变。李自成起义虽短命,却戳破皇室神话。藩王制度资源垄断,底层忍无可忍,必反噬上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