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科技大学前校长吴建国提出具体统一路径:两岸统一后统称 “中国”,台湾称为 “中国台湾地区”,大陆称为 “中国大陆地区”。内部治理则保持不变,依照各自现有法律 “依法分治两地区”。 最近这几年,吴建国开始在报纸上发声,谈两岸关系,特别是统一的事儿。2025年10月底,他在《中国时报》上扔出一篇评论,标题叫《补足“七个更好”与“五大利好” 让台湾更好》,直指大陆方面在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时提出的那些统一蓝图,还不错,但得接地气点,别光说大话,得说说老百姓能马上感受到的好处。这篇文章一出,马上在岛内和大陆的网络上转起来,有人觉得他点子实诚,有人说太天真。吴建国不是政客出身,他从教育界过来,讲话总带点务实味儿,不绕弯子,直奔主题。他在文里没直接提什么“统称中国”或“中国台湾地区”的框架,但他的思路其实绕着这个转:统一不是空谈,得有具体路径,让台湾地区民众觉得值当。 先说大陆那边的“七个更好”,这是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光复纪念会上抛出来的,意思是统一后台湾地区经济会更好、能源稳更好、基建快更好、安全牢更好、对外交流宽更好、民生福利厚更好、文化精神足更好。接着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又补了“五大利好”:生活方式不变、权益有保障;经济瓶颈破、分享国家红利;财政全用于民生、享整体资源;民族荣耀共享、大国尊严齐;远离战争、安心过日子。这些听起来高大上,但吴建国觉得,对台湾地区基层老百姓来说,太抽象了。台湾地区现在民调显示,超过六成民众倾向维持现状,只有不到一成支持统一,这数据来自台湾地区主流媒体的调查,像TVBS或民视的民调,2025年上半年还显示“台独”支持率在三成左右。吴建国点出问题:大陆得从台湾地区人“急功好利”的心态出发,说眼前利益,比如退休金、健保、电费这些戳心窝子的东西。 吴建国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补足军公教警消的退休金。台湾地区这些年,民进党当局砍了他们的年金,很多人下班后日子紧巴巴,吴建国说统一后,这部分得还回去,还得年年调涨。国民年金也一样,不受影响。健保保费不涨,品质还升级,这对中低收入家庭是实打实的救命稻草。想想看,台湾地区现在健保负担重,很多人看病得自掏腰包,统一后如果大陆资源倾斜过来,医疗资源共享,岛上医院能用上更多大陆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这不就更好过了?吴建国没明说,但他的逻辑是,统一路径得从民生切入,让人觉得“中国台湾地区”这个称呼不是空壳,而是带好处的标签。 能源这块,吴建国特别强调。台湾地区缺电是老大难,2025年夏天还闹过几次大停电,工厂开工受影响,居民空调都开不起。吴建国提,在岛上广建第四代核电厂,最先进的那个,核废料全运大陆处理,不留痕迹。水电瓦斯费不涨价,供应足足的。这路径听起来简单,但落实起来得靠两岸合作。大陆有核电技术,台湾地区有地,统一后“中国大陆地区”输出技术,“中国台湾地区”出力建厂,内部治理按各自法律走,“依法分治两地区”,大陆管技术标准,台湾地区管本地法规。这样既不乱套,又解决问题。军事上,这也间接稳了安全,大陆承诺不让战争风险靠近,台湾地区防务部那些装备也能逐步整合,不用总盯着美军军售那点事儿。国际上,美方2025年还卖了些鱼叉导弹给台湾地区,但大陆军力对比越来越明显,统一路径如果走和平,军事对抗风险低,大家都省心。 再说民生福祉,台湾地区老龄化严重,2025年65岁以上老人占两成多,婴幼儿照顾跟不上。吴建国借中国老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统一后70岁以上老人和10岁以下小孩,由中央政府包办养育照料。青壮年就能专心工作学习,不用愁后顾。这路径接地气,台湾地区现在托育缺位,很多人不敢生二胎,统一后资源共享,大陆的养老体系经验能过来,岛上社区中心变养老院,费用中央出,地方管执行。“依法分治”在这里就管用,台湾地区现有法律继续,福利加码,不用大动干戈。 青年发展是吴建国加的“第八更好”。大陆的“七个更好”里没细说年轻人,他觉得这是大缺口。台湾地区年轻人失业率高,2025年数据在四成左右,很多IT人才出走新加坡或美国。吴建国建议,统一后开放大陆市场,台湾青年去上海的AI谷、无人机基地就业创业。甚至拉他们进“太空人培训”,甄选台湾地区有资质的年轻人,培养出“台湾太空人”。这不光是工作机会,还带荣誉感。路径上,“中国”整体名下,台湾地区青年用大陆资源,但治理不变,岛上学校继续教本地课程,就业签证简化。国际事件上,像中美科技战,大陆2025年芯片自给率上七成,台湾地区台积电压力大,统一后供应链连起来,青年有更多舞台,不用夹在中间难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