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河南一对夫妻生下残疾儿子不想要,于是,他们将儿子扔在草丛里,谁料,村里一个大龄单身汉不顾一切把他捡回家,结局更是让人意想不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冬季,嵩县的山路还覆盖着残雪,丁金栓在赶集返家的途中,无意间听见一阵婴儿的微弱哭声,循着哭声在路边草丛中发现一个瘦弱的婴儿,丁金栓并没有选择离开,那一刻,他的命运与这个无助的孩子紧紧纠结在一起,丁金栓年过三十,家境清贫,至今未娶妻成家,但面对寒风中命悬一线的婴儿,他没有迟疑,把孩子带回了自己的家。 将婴儿带回家后,丁金栓才发现,孩子患有严重的先天性脊柱裂,身体畸形,行动极为不便,尽管村里议论纷纷,认为这孩子不仅无法养活,反而会让原本贫困的生活更难维持,丁金栓依然决意抚养,为了给孩子治病,他卖掉家中唯一的老牛,带着孩子辗转求医,医生给出了严峻的诊断,孩子将难以站立行走,生活自理都将成难题。 面对生活的重压,丁金栓没有放弃,孩子被取名丁转成,希望他能够在命运转折中迎来新生,丁金栓悉心照顾丁转成,从喂奶、换洗到日常护理,无微不至,嵩县乡村医疗条件有限,康复训练只能靠父子二人自行摸索,丁转成年幼时无法站立,只能用双手撑地缓慢爬行,村里孩子不敢与他玩耍,旁人的闲言碎语没有动摇丁金栓的决心。 丁金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他每日在田间劳作,回家后便照看丁转成,生活的艰难并未让父子二人气馁,丁转成未能如常童年那般入学,但他自学能力极强,依靠家里的电视和父亲为他找来的报纸杂志,自学认字,长年累月的坚持下,丁转成渐渐能够独立阅读,了解外面的世界。 成长过程中,丁转成始终渴望自立,他曾尝试养羊、种树,但屡屡因经验不足遭遇失败,每一次挫折,丁金栓都在一旁鼓励,始终相信勤劳和坚韧能够改变生活,父子二人不曾被困顿击垮,反而在一次次尝试中积累经验。 少年时期的丁转成,意识到单靠父亲辛劳无法改变生活现状,于是开始琢磨起适合自己的营生,他注意到山林间的野鸡蛋在集市上颇受青睐,便萌生了养鸡的想法,刚起步时,缺乏技术和经验,鸡苗成活率低,鸡蛋销路也难以打开,父子二人顶着生活压力,依旧坚持不懈地摸索,哪怕连旧裤子都被磨破,依然没有放弃。 2016年以后,社会的关注为丁转成的生活带来了转机,有志愿者在网络上分享了丁金栓与丁转成的故事,许多好心人纷纷伸出援手,捐助三轮车、鸡苗和养殖物资,丁转成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三轮车改造成手摇驱动,不仅方便出行,还能将自家的鸡蛋送到镇上销售,网络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了这对父子的坚韧,也为他们的养鸡事业打开了销路。 随着养鸡规模的扩大,丁转成逐渐实现了经济自立,每一笔收入都被他用来改善生活条件,存下六年的积蓄后,他为丁金栓修建了新砖房,购置了家用电器,新居落成那天,丁金栓感慨多年辛苦都值了,丁转成懂得感恩,不仅报答了养育之恩,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甘肃发生地震时,捐赠了自家积攒的鸡蛋,回馈社会对自己的帮助。 生活步入正轨后,父子俩的日常依然朴素,丁金栓继续在自家院子里劳作,丁转成则养鸡、采摘、拍摄短视频,向网友展示自己的劳动与生活,网络平台不仅让丁转成的鸡蛋销路更广,也让更多人见证了父子间深厚的亲情,丁金栓不善言辞,始终把责任放在心头,而丁转成用行动表达着对家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 丁金栓和丁转成的故事,逐渐成为村里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邻里乡亲从最初的不解到后来的敬佩,纷纷以这对父子为榜样,教育自家孩子要坚强自立,丁转成用双手和汗水为家庭带来希望,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改变了命运对自己的安排,村里人见证了一个残疾孩子从被遗弃到自强不息的成长,也感受到一个普通农民对责任与担当的坚守。 如今,丁转成依然坚持每天在鸡舍劳作,鸡蛋卖到县城,生活越过越好,他在网络上学习养殖知识,不断提升养鸡技巧,把自己的土鸡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每一枚鸡蛋都凝聚着父子两代人的辛劳和心血,家里新房明亮整洁,院里鸡群活跃,丁金栓安享晚年,丁转成则继续为新生活努力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