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志愿军炮兵排长王宗重发现,美军坦克每天都来破坏我军工事。于是他主动执行猎杀任务,靠近后用无后坐力炮击毁敌人坦克。没想到,他用3发炮弹打出了奇迹。 朝鲜战场上,美军坦克是志愿军面临的”铁老虎”。一个普通的炮兵排长,凭借过人胆识和精准技术,用仅有的三发炮弹创造了击毁美军重型坦克的传奇。这个故事至今仍在老兵中流传,见证了志愿军战士以弱胜强的英雄气概。 1951年的朝鲜战场,志愿军面临着装备悬殊的严峻挑战。坦克,是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时刻面对的难题,美军每个步兵师都装备着150辆坦克和大量装甲车辆。在这样的不对称作战环境中,志愿军炮兵必须发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 志愿军入朝初期的反坦克装备极其有限。在便于”联合国军”坦克活动的地域,志愿军部队还以野炮、无坐力炮和火箭筒组成反坦克大队,集中打击敌军坦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无后坐力炮成为志愿军对抗美军钢铁洪流的重要武器。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中国的军工生产刚刚起步。志愿军首长得知该消息以后,立刻下令赶紧送回后方仿制两种武器,当时的原话是”遣返国内,予以仿制!“通过缴获美军装备,志愿军获得了宝贵的技术参考,很快便开始了自主仿制。 1952年,中国以缴获的美国M20为基础,研制了52式75mm无后坐力炮。这种武器的破甲弹能够击穿9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正好能够对付美军的M26”潘兴”坦克。据统计,志愿军使用75mm无后坐力炮成功击毁了数十辆M4”谢尔曼”和M26”潘兴”坦克。 无后坐力炮虽然威力巨大,但使用难度也很高。发射时,火药燃气推动弹丸向前运动,部分燃气从喷管高速向后喷出时的动量与射弹和前喷燃气的动量平衡,炮身不产生后坐。这意味着射手必须掌握精确的射击技巧,才能发挥出武器的最大威力。 在1951年秋季的防御作战中,志愿军炮兵展现了出色的作战能力。在1951年秋季的整个防御作战中,炮兵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共击毁击伤”联合国军”坦克76辆、汽车80辆、火炮33门。这些战绩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炮兵战士的英勇作战。 志愿军炮兵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了有效的反坦克战术。他们利用地形优势,采取伏击和游动射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无后坐力炮的威力。每一发珍贵的炮弹都必须做到”稳、准、狠”,这对炮手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 通过不懈努力和实战锻炼,志愿军炮兵最终掌握了对抗美军坦克的有效方法。两种美军武器被仿制出来以后,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的火力输出能力顿时提升了一大截,为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普通战士们用血肉之躯铸造的钢铁长城,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深敬仰。 一门无后坐力炮,三发炮弹,两辆敌军坦克,这串数字背后蕴含着志愿军战士的智慧与勇气。那些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的英雄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保家卫国。你觉得这样的故事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启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