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老师突然问到:“太阳中心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脱口而道:“我从书上看

名城探寻 2025-11-12 08:11:52

1946年,老师突然问到:“太阳中心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脱口而道:“我从书上看过,大概1000万度。”费米听完批评他:“你这样是不行的!” 那时候的李政道刚满21岁,辗转从中国到美国才一年多,满心都是抓紧时间吸收知识。 他之前在西南联大跟着吴大猷先生学习,打下了不错的物理基础,但习惯了把书本上的关键数据记牢——毕竟战乱年代,能找到的专业书籍本就有限,记住答案似乎就是掌握知识的捷径。 可他没料到,自己的导师,这位刚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核物理领域享誉世界的费米,会因为一个“正确答案”批评他。 费米当时没再多说狠话,只是让李政道第二天去他的办公室。李政道一夜没睡踏实,反复琢磨自己错在哪,直到第二天推开办公室门,看到费米桌上摊着几张草稿纸,上面画满了公式。 费米没让他坐,直接拿起笔:“你说太阳中心1000万度,那你告诉我,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李政道愣了,他只记得书本上的结论,从没琢磨过推导过程。 费米见状,开始从恒星的引力平衡讲起,笔在纸上飞快演算:恒星自身的引力会把中心压缩,压缩产生的热能会抵消引力,达到平衡状态;再结合氢核聚变的反应条件,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就能算出中心温度——每一步都有物理原理支撑,每一个数值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李政道站在旁边,看着草稿纸上逐渐清晰的推导过程,脸慢慢涨红。他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总说那是自己学术生涯里最关键的一课。 之前他以为“知道答案”就是学会了,可费米让他明白,物理学不是背书,是要搞懂“为什么”。从那以后,李政道再看书,不再只盯着结论划重点,而是会停下来推导书中的公式,哪怕过程复杂,也要弄清楚每一步的逻辑。 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会拿着草稿纸去敲费米的门,有时候一个问题能讨论一下午,费米从不会直接给答案,总是用“你觉得这里该用什么公式”“如果条件变了,结果会怎样”这样的问题,逼着他自己思考。 费米对学生的严格,不止对李政道如此。他始终认为,真正的科学家要具备“从最基础原理推导结论”的能力,哪怕是已知的知识,也要自己走一遍思考的过程——这种能力,在面对未知问题时才显得尤为重要。 李政道后来跟着费米做核物理研究,不管是分析实验数据,还是提出新的猜想,都会先从基础原理出发,一步步验证,这种严谨的习惯,正是从那次批评开始养成的。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时,也是靠着这种“追根究底”的劲头。 当时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宇称是守恒的,可两人从实验数据里发现了矛盾,没有轻易相信“常识”,而是从头推导相关理论,反复验证每一个逻辑环节,最终用严谨的论证推翻了传统认知,后来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在领奖时提到,自己能有这样的勇气和能力,离不开费米当年的教导——那句“你这样是不行的”,不是否定,而是帮他打开了真正理解科学的大门。 很多人记住的是李政道后来的辉煌成就,却少有人知道,这份成就的起点,是一次看似普通的批评。 学术研究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对知识的敬畏,更需要“不满足于答案”的较真。费米用最直接的方式,教会了李政道科学的本质,也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启示: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记住别人给的答案,而是学会自己找到答案的方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