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国企“济南味道”为高铁供餐——新规护航美味远征

新黄河 2025-11-12 09:58:01

●拍摄地点:金德利生产车间

●拍摄内容:高铁旅客品尝“济南味道”

早上8点开工车间工人“全副武装”

初冬的济南清晨带着些凉意,但金德利供应链的生产厂区暖意渐浓。早上8点,记者怀着好奇的心情探访配餐生产流程,刚到入口就被拦下——“要进车间,必须先过消毒关!”工作人员递来一套装备,白大褂、头罩、口罩、鞋套一应俱全,穿戴时需确保头发、脚踝等部位完全被覆盖,丝毫不能马虎。

洗手池前,记者按照指示完成“七步洗手法”后,又用酒精凝胶仔细擦拭双手。随后,被带入一间密闭的“风淋房”,吹掉身上的浮尘和毛发。记者远远望见生产车间入口处,工人们要再次经过第二道更衣室,进行手部的二次消杀。“直接接触饭菜的岗位,消毒程序必须加码。”生产运营中心部长孔桂连告诉记者。推开车间大门,一股浓郁的饭香扑面而来。炒制区,大厨正将新鲜五花肉倒入智能温控炒锅,“滋啦”一声响后,酱香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灶台上,金汤鱼片刚出锅,奶白色的汤汁冒着热气;另一边,色泽鲜亮的炒鸡块堆成小山……“这些都是济南人常吃的口味,尤其是把子肉,这是我们的拿手好菜!”掌勺大厨一边颠勺一边介绍。

工人“全副武装”进行配餐。

生产线上,十几位工人各司其职,动作娴熟而规范。负责装饭的工人手持定量勺,每一份米饭、炒菜、小菜都精准控制分量,装入对应的餐盒格子。经过传送带,餐盒进入快速冲氮设备。“热腾腾的饭菜会迅速降温到零下,这样能最大限度降低细菌滋生,保质期只有三天,保证旅客吃到的都是新鲜的。”孔桂连说。

午后3点分拣新规之下标准更严

下午3点,生产车间的出餐节奏逐渐放缓,分拣区的忙碌却刚刚开始。记者看到,数十个高铁专用配送箱整齐排列,每个箱子上都贴着醒目的标签,标注着车次、车厢号、套餐种类和数量。“5号车厢,2份把子肉套餐、1份鳗鱼套餐;12号车厢,3份炒鸡套餐……”分拣工人李师傅手持清单,一边核对一边将餐食放入对应箱子,手中的记录仪全程开启,镜头清晰捕捉着每一个操作细节。

“这些标签都是‘精准投递’的关键,既能让列车员不用翻找就能快速分发,更能实现食品安全的全程追溯。”李师傅拿起一个配送箱介绍。这与新发布的《铁路旅客列车餐饮服务卫生规范》中“配送餐食需全程可追溯”的要求不谋而合。

9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32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2项标准修改单。其中,作为首个专门针对铁路餐饮制定的国家标准,《铁路旅客列车餐饮服务卫生规范》(GB31663-2025)正式实施,标志着铁路餐饮服务进入国标时代。该标准针对列车餐饮服务及配送作出详细规定,明确要求配送餐食供应商需具备合法资质,生产加工、原辅料控制、运输配送等环节均需通过现场核实。“新规出台后,我们更有底气了,因为这些要求我们早就落地执行了。”孔桂连的语气中带着自信。

她向记者透露,企业能在20余家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高分中标高铁配餐项目,核心秘诀就是“安全”与“口味”两大关键词。“食材安全是底线,我们的合作商都是中粮这样的大型企业,每批次原材料都要经过农残、重金属等多项抽检,不合格的坚决不能用。”孔桂连指着墙角的检测室说,检验检疫人员会对食材、餐具进行实时抽检,真正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济南味道”登上高铁。

而在口味把控上,作为济南人从小吃到大的快餐品牌,金德利有着天然优势。“把子肉要选三层肥瘦的五花肉,先焯水去腥再用老汤慢炖;炒鸡要用本地散养土鸡,搭配秘制酱料翻炒。”孔桂连说,目前高铁配餐有把子肉、炒鸡、鳗鱼等十几种口味套餐,每天配送量约3500份,国庆节等高峰期能达到5000份。

深夜10点配送冷链上的味道延伸

夜幕降临,济南的街头渐渐安静下来,但金德利厂区的配送区却灯火通明。晚上10点左右,经过分拣打包的餐食被陆续装上冷链配送车。记者跟随配送车来到济南西站,看到工作人员正将配送箱搬至指定区域,每个箱子都对应着次日出发的车次,“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列车员会提前将餐食搬到车上,旅客下单后就能及时加热配送。”工作人员介绍,济南特色套餐点单率一直很高,特别是把子肉套餐,经常供不应求,“很多旅客说,吃着把子肉,就像提前体验了济南美食。”

这份“移动的美味”不仅赢得了旅客的认可,更让企业找到了发展新方向。“高铁冷链配餐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金德利供应链运营总监尉明辉告诉记者,现在有些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冷链学校配餐,用速冻技术保障新鲜度,这也是他们下一步的尝试方向。“高铁套餐的成功证明,标准化冷链餐食有很大市场潜力。”他说,未来企业计划将套餐投放至写字楼、便利店、景区售货机等场景,让济南味道走进更多生活场景,“比如上班族中午没时间吃饭,就能在楼下便利店买到加热即食的营养套餐,既方便又美味。”

在金德利的生产车间,“智能化+标准化”的无缝衔接已经落地。烹制环节,智能温控炒锅精准控制油温和时长,确保每份餐食口味统一;包装环节,真空覆膜密封技术隔绝空气氧化,激光赋码和全自动化贴标设备将效率提升30%;检测环节,从食材到餐具的每一项指标都严格把关……“我们要以高铁配餐为起点,打磨全链条能力,让‘国企餐饮安全优质’的金字招牌,在更多地方绽放光彩。”尉明辉说。

凌晨时分,济南西站的配送区已恢复平静,那些承载着“济南味道”的餐食,正静静等待着次日的飞驰旅程。从新规的严格护航到科技的全程保障,一份小小的高铁套餐,不仅让全国旅客品尝到了泉城美食,更见证着国企餐饮的品质坚守与创新活力。四通八达的高铁,让“济南味道”越飘越远。(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曹雅欣周茂本)

0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