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100块电梯广告:是“为民除害”还是越界?背后的矛盾戳痛无数业主 “这是正义之举,还是违法犯罪?”上海嘉定一名大学生的举动,在全网掀起了轩然大波。他网购电梯广告通用钥匙,一口气关停100多块小区电梯广告,直言“电梯广告是入侵式噪音,大家都不满,我是做好事”。 这句话瞬间戳中了无数人的痛点——谁没在电梯里受过“魔性广告”的罪?从1楼到28楼,同一则广告循环播放9遍,声浪扑面而来,想躲都躲不开 。早高峰赶时间时,被洗脑广告语纠缠;晚归疲惫时,刺耳的促销声打破宁静;甚至连带着孩子乘坐,都要被无孔不入的商业信息轰炸。业主们怨声载道,可投诉往往被物业和广告公司互相“踢皮球”,调小音量这样的简单诉求都石沉大海 。 所以大学生的行为一出,网友们纷纷喊“解气”:“终于有人敢站出来了”“做了我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但喝彩声中,质疑声也从未停止。律师明确指出,电梯广告设施属于物业或广告公司合法财产,未经授权关停可能构成民事侵权,若损坏设备还可能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或寻衅滋事罪 。一边是大众对“入侵式广告”的深恶痛绝,一边是不容触碰的法律红线,这场争议的核心早已超越行为本身。 更值得深思的是,《民法典》明确规定,电梯属于业主共有部分,广告收益扣除成本后应归全体业主所有 。可现实中,多少小区的广告收益成了“糊涂账”?业主既没分到分红,也无权选择广告内容和形式,自己的共有空间被当成别人的“提款机”,还要被迫承受噪音骚扰。大学生的“过激行为”,更像是一次无奈的呐喊——当合法诉求无人理睬,当权利被架空,才有人选择用“极端方式”发声。 其实大家追捧的从来不是“关停广告”的行为,而是对自身权益的诉求被看见。电梯广告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但当它变成不顾他人感受的“强制洗脑”,当物业只顾盈利却忽视业主体验,矛盾自然会爆发。真正的解决之道,从来不是一把通用钥匙,而是规范的治理机制:投放广告前征求业主同意,公开收益明细,设置音量上限,让业主的话语权落到实处。 如果你的小区也有让人糟心的电梯广告,你会选择忍气吞声、投诉维权,还是支持这种“以暴制暴”?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广告入侵谁来叫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