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伴侣取代人类联结,“定制后代”会是穷人的生存绝境吗? 32岁的日本女性加野穿着婚纱,与手机里的AI“男友”完成一场只有家人见证的“婚礼”,我们或许该认真聊聊一个更尖锐的命题:如果人类真的不再需要同类伴侣,生命延续的权力,会成为富人的专属特权吗? 加野的选择,本质是AI技术对“情感需求”的填补——当算法能精准提供陪伴、支持甚至情绪价值,“人类联结”似乎不再是刚需。但这个个体选择的背后,藏着一个惊悚的推演:若人类繁衍彻底与“情感联结”解绑,基因工程会不会成为生命延续的唯一出口? 有人也许会说“这是杞人忧天”,但现实里,基因筛查、辅助生殖技术早已向“资源倾斜”:富人可以轻松获取更优质的生育医疗资源,而穷人连基础的生育保障都可能捉襟见肘。 若技术再向前一步,“定制后代”的门槛,会不会彻底把穷人拦在“生命延续”的门外? 先别急着陷入“穷人绝后”的焦虑——至少现在,我们还有两道防线。 首先,从禁止生殖性克隆到限制基因编辑婴儿,全球多数国家都给“人为改造生命”上了锁;技术可以辅助生育,但不能“制造”生命,更不能用基因筛选划分“优劣”。 其次是社会的底层逻辑。人类的情感需求从不是单一的;AI能给陪伴,却给不了真实的拥抱;基因能筛选“优质性状”,却筛不掉亲情里的羁绊。多数人依然会选择与同类相爱、自然孕育,“完全依赖基因工程繁衍”,本就是违背人性的极端假设。 然而,我们真正该警惕的,从来不是“AI取代伴侣”,而是技术失控下的资源垄断。 如果有一天,基因筛选技术真的突破伦理边界,而社会制度又没有建立公平的分配规则——富人可以“定制”健康、聪慧的后代,穷人却连基础的生育权利都要被挤压,那才是真正的生存绝境。 人类社会的底色,始终是“对抗不平等”;从医保覆盖到教育公平,我们一直在用制度托住弱者的底线。即便技术再发展,“生命延续的权力属于所有人”,也该是文明的基本共识。 加野的AI婚礼,是个体的情感选择;而“穷人会不会绝后”的焦虑,是技术时代里,我们对“公平”的本能追问。 毕竟,生命的延续从不是“优质基因”的竞赛,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该拥有的、平等的权利,大家觉得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基因 伴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