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日外交换打法!不再要道歉,却让日本坐不住了 中国开始换打法了,以前动不动就说 “你得道歉”,现在不说了,直接让你感受到 “压力山大”。 过去几十年里,每逢中日紧张一点,日本总要面对一个老话题:历史问题。中国民间和舆论也没少追着日本要说法、要态度。 但 2025 年的中国,明显不再把 “道歉” 当作中心任务了,比起听你说几句好话,中国现在更关心的是:你到底在干什么?你是不是在背后搞小动作? 特别是日本最近在台湾地区问题上表现得越来越活跃,中国外交的应对方式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直接。 就拿最近这事儿说,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大使在联大三委会议上就琉球问题发声,语言直接、立场鲜明,引发广泛关注。 发言以中文发布并遵循国际外交翻译规范,采用正式严谨的表述,清晰传递核心立场。 不少人觉得,“这不是模糊的外交辞令,而是明确底线的表态”。但这恰恰说明,中国现在不怕你听清楚,也不怕你误会,怕的是你装作听不懂。 像日本一些政客最近频繁发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不当言论,还高调与台湾地区的政治人物互动,这种行为明显带有挑衅意味。 中国这套 “直说法” 就是为了让日本听得清、记得牢,不要隔三差五地挑事,还装作 “无辜”。 除了语言,中国这次还把 “议题选择权” 握在了自己手里。以前是日本说什么,中国回应什么;现在是中国主动发话,日本不得不接招。 中国最近在国际上重新提起琉球问题,这对日本来说可不是什么小事。琉球就是现在的冲绳,中国提这个话题,并非翻旧账,而是依据《波茨坦公告》等战后国际文件,有理有据地指出日本对琉球的主权主张缺乏充分法理支撑,同时维护琉球原住民的正当权益。 这让日本非常被动,因为一旦这个问题被放到国际场合上反复提及,那就不仅是中国在说,其他国家也可能开始关注起这个 “被遗忘的角落”。 中国不只是提一句就算了,还在国内设立专门研究机构,推动琉球问题的学术整理与历史法理研究,把它变成一项长期议题。 2024 年 9 月,大连海事大学成立全国首个 “琉球研究中心”,其定位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的战略项目。 除了外交场合发声和国际议题设置,中国还用上了法律手段,比如针对长期散布涉华谬论、干涉中国内政的日本参议员石平,中方依据法对其采取反制措施,冻结石平在华动产、不动产及其他各类财产,禁止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进行交易合作,并对其本人及直系亲属不予签发签证、不准入境(包括香港、澳门)。 这种做法虽然不多见,但正因为少见,它的震慑力才更强。你可以说这种方式 “冷”,但它有效。日本一些政客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言行不再是 “说说就算”,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经济层面,中国也没有一刀切而是选择 “冷热并用”。在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内继续与日本保持贸易往来,尤其是在能源、制造领域,2025 年 3 月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还达成二十项重要共识,涵盖绿色发展、服务贸易、供应链合作等多个领域; 另一方面,在日本政界动作太大的时候,民间舆论会迅速升温,形成压力。同时,中方会通过稀土出口调控、对日企在华合作合规审查等实质经济手段予以回应,这种精准施策的方式,让日本既无法脱离合作,又不得不正视自身行为带来的风险。 日本这些年一直试图在中美之间找平衡,但随着日本自身在台湾地区问题上的表态越来越激进,中国的回应也从 “解释” 变成了 “出手”,不再追求口头上的 “姿态”,而是要在实质问题上掌握主动权。 当日本还在用老剧本试图拖住中国脚步时,中国早已在换场。经济上稳中求进,外交上寸步不让,舆论上灵活多变。 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亚洲秩序中该有的尊重与底线。与其等日本道歉,不如让他们学会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