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如今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 “当年被反复挑毛病”,这话说的的确没错。2008年北京奥运筹备那几年,咱们真是拿出了十二分的诚意,却也受了不少委屈。 那时候国际奥委会的考察团一年要来好几次,今天说场馆的无障碍设施不够细,明天嫌志愿者的英语发音不标准,连街头的广告牌样式、公交站台的标识颜色都要管。 有一次为了符合他们的环保要求,北京周边的一些工厂临时停产,不少工人师傅牺牲了收入;还有志愿者,顶着大太阳练礼仪、背资料,就怕出一点差错被挑刺。那时候咱们刚改革开放没多少年,特别想通过奥运向世界证明自己,所以哪怕委屈也都咽了,就盼着把事情办圆满。 但话说回来,那些“挑毛病”里,有一部分是国际赛事的通用标准,比如场馆的安全出口宽度、赛事计时系统的精度,这些确实是为了保证奥运质量。可也有不少带着偏见的苛责,比如有委员说“北京的空气不适合运动员”,可那时候咱们已经投入巨资治理环境,连周边的工地都停了工。 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的批评,才是真的让人心里不舒服。好在最后北京奥运办得空前成功,开幕式惊艳世界,赛事组织零失误,连挑剔的国际媒体都竖起了大拇指,咱们这口气才算顺了过来。 现在为啥大家觉得“没人申办奥运了”?这倒是真的。您看这些年,好多国家都打了退堂鼓——德国汉堡搞申奥公投,老百姓一致反对;挪威本来要申奥,最后也因为成本太高撤了。主要是奥运太“烧钱”了,建场馆、修交通、搞安保,动辄几百上千亿,办完之后好多场馆还会闲置,变成“白象工程”。 巴西里约奥运花了130多亿美元,赛后好多场馆长满杂草,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日本东京奥运预算超支三倍,最后只能空场举办,亏得一塌糊涂。这么一来,愿意接烫手山芋的国家自然就少了。 国际奥委会这才着急了,开始改申办规则,以前是多个城市抢着办,现在改成“指定候选”,甚至主动上门找有能力的国家。中国作为办过两次奥运(北京夏奥、冬奥)的“优等生”,自然被他们看重。 但这可不是“没人办才想起中国”,而是咱们的能力摆在那儿——2008年的场馆现在还在用,鸟巢、水立方成了地标;北京冬奥会的“绿色办奥”理念,连巴赫都夸是标杆,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那咱们为啥没急着申办2036年奥运?不是赌气“不理他们”,而是现在的中国,早就过了“靠奥运证明自己”的阶段了。2008年咱们申办奥运,是想让世界知道“中国能行”;现在咱们的高铁修到了国外,空间站在太空运行,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根本不用再靠一场运动会来刷存在感。 而且咱们现在更看重“实惠”,办奥运得花纳税人的钱,这些钱是不是能用到民生上?比如修学校、建医院、完善养老设施,这些比办一场奥运更让老百姓暖心。 您可能不知道,之前四川和重庆还琢磨过联合申办奥运,后来没继续推进,核心就是算明白了“经济账”。奥运场馆要建在市中心,拆迁成本高,赛后要是不能改成全民健身中心或者商场,就是浪费。咱们现在搞体育,更看重“全民健身”,小区里的健身器材越来越多,公园晨练的人排着队,学校的体育课也抓得紧,这些才是真正让老百姓受益的体育发展。 再说国际奥委会,这些年也学聪明了,不再逼着申办城市“另起炉灶”,而是鼓励用现有场馆。比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办2032年奥运,80%的场馆都是现成的,就是为了省钱。要是以后国际奥委会能真的放下架子,不搞那些没必要的苛责,多考虑主办国的实际情况,咱们要是有合适的城市、成熟的条件,也不是不能再办。但现在,咱们不着急,也没必要为了撑场面硬接。 当年咱们顶着压力办奥运,是为了“争口气”;现在咱们理性看待申奥,是因为“有底气”。这种底气,来自于国家的发展,也来自于老百姓对生活的真实需求。不是国际奥委会一召唤咱们就得应,而是咱们要看看这事儿对国家、对人民到底好不好。 所以说,不是“不理他们”,而是咱们更懂自己要什么了。当年的委屈没白受,它让咱们看清了国际规则的门道,也让咱们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靠一场盛会证明,而是靠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要是以后奥运真能回归“体育本身”,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咱们说不定还会再圆一次奥运梦;但现在,把钱花在刀刃上,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