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新任的总政黄副主任(开国中将)登门,请原总政文化部部长李逸民少将(正在休养)出山。一见面,黄副主任说明了来意,李部长却讲:“你混得好,当了装甲兵政委,其他人都倒霉了,就你没事。” 李逸民出生在1904年的浙江龙泉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就爱读书,家里虽穷但父母支持他上学。他早年去杭州念法政学校,后来转到上海大学学文学,那时候接触到不少进步思想,慢慢对社会不公有了认识。1925年他考上黄埔军校第四期,在军校里接受严格训练,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路。南昌起义时他积极参与,跟着部队打仗,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可好景不长,1928年在上海执行任务时被捕,判了无期徒刑。在牢里他没闲着,坚持自学英语和各种书,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古典文学,这段苦日子让他意志更坚韧。1937年出狱后,他直奔延安,很快就投入工作,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主任,还管过情报局和陕北公学副校长职务。这些岗位让他在教育和组织方面练就一身本事。 抗日战争打响后,李逸民转到宣传和组织工作,在边区跑基层,帮着协调资源支持前线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他调到冀热辽军区当宣传部长,后来去北京做调解代表,又转东北搞土地改革和财政管理。这些经历让他对后方保障和群众工作特别在行。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在公安部队政治部当副主任,负责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1955年授少将军衔,继续在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位置上干活,直到1964年因为身体原因离职休养。在休养期间,他在北京过着安静日子,偶尔看看书,保持低调生活方式。他的职业生涯从学生时代起步,到军中高层,跨越多个历史阶段,体现了那一代人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 黄志勇比李逸民小十岁,1914年出生在江西崇义一个乡村,早年上过本地小学和经馆,读了八年书。那时候江西革命风起云涌,他1929年就接触到共产党思想,1930年正式参加革命队伍,次年加入红军。从小兵干起,他经历了长征的艰苦考验,一路从江西到陕北,途中参加过多次战斗,逐步升到连指导员和营教导员。抗日战争中,他在部队里负责政治工作,帮着稳定军心,组织学习,同时参与前线指挥,积累了丰富经验。解放战争阶段,他率部打了不少硬仗,尤其在东北战场上表现突出,帮着部队适应新环境。 建国后,黄志勇进入装甲兵系统,先当副司令员,后来升政委,1955年授中将军衔。他在装甲部队干得风生水起,负责政治教育和部队建设,1964年起正式掌管装甲兵政委一职。这段时期,他注重部队纪律和训练,帮助装甲兵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两人早在延安时期就认识,那时候黄志勇还年轻,李逸民已有点资历,他们通过工作接触,建立起熟人关系。尽管岗位不同,但这种老交情在军中圈子挺常见。黄志勇的军旅路从乡村少年到中将,靠的是实打实的战斗和组织能力,一步步爬上来,没少吃苦。 1969年,总政治部在经过调整后开始重建,下属部门缺人手。新任副主任黄志勇想到在北京休养的李逸民,两人有老交情,他就决定亲自去请对方复出帮忙。见面后,黄志勇先说明意图,希望李逸民回文化部任职。李逸民却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还提到对形势不熟。黄志勇继续劝说,李逸民则指出黄志勇仕途顺,其他老同志多有不如意,只有他平稳过渡。这话让黄志勇脸上挂不住,当场离开,还留下一句今后有事找他的话。从这事看,两人虽是老熟人,但李逸民对黄志勇有些个人看法,可能源于过去工作中的分歧或观察到的现象。这次邀请没成,反映出军中人事的复杂性,那时候干部调动常有顾虑。 李逸民拒绝的原因,一方面是身体确实不佳,休养几年已适应闲居生活,另一方面他对黄志勇的升迁有看法。黄志勇从装甲兵政委调到总政治部副主任,位置关键,而其他一些老同志境遇不如,这让李逸民觉得不平衡。整个过程没拖泥带水,黄志勇来意明确,李逸民回应直接,导致见面草草收场。这件事在军史中虽小,但透露出那一代军人间的真实关系,不是所有老战友都一团和气,总有个人恩怨夹杂。黄志勇离开后,两人再无类似接触,这也成了他们交集的尾声。 黄志勇继续在总政治部干到1977年,那几年他处理部门事务,协调下属,保持工作节奏。后来调到济南军区当政委,负责更大范围的政治工作,巡视部队,检查训练。退休后,他在北京过日子,作息规律,偶尔参与些老干部活动。2011年11月21日,他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7岁。官方发了讣告,认可他一生的贡献,包括从红军到解放军的历程。他的军旅生涯长达几十年,跨越多个战争和和平时期,体现了持久的奉献精神。 李逸民在北京休养到1982年6月5日去世,享年78岁。那段时间他没再参与公务,生活简单,注重健康管理。他的逝世在北京公墓安葬,一些老同志出席仪式。他的生平从黄埔起步,到总政治部部长,经历了革命的各个阶段,贡献主要在文化宣传和教育领域。尽管晚年休养,但他早年的监狱经历和自学历程,成为军中励志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