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生最珍贵的奖章献给家乡周光召】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 周光召(1929—20

科海群星谱 2025-11-13 04:54:40

【将一生最珍贵的奖章献给家乡 周光召】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 周光召(1929—2024),出生于湖南长沙。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粒子物理理论和核武器理论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1999年9月18日 周光召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3年12月7日 他将这枚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奖章 捐赠给了宁乡一中 以激励家乡学子 奋发图强、矢志报国 勇攀科学高峰 在捐赠仪式上,他说: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代表的 是几十万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 经过长期奋斗的结果, 对科研人员而言, 确实是个沉甸甸的荣誉, 于我而言,就是我的军功章。 与其将奖章自己收藏, 不如将其赠给一个单位, 鼓励后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为祖国的科研事业作出贡献!” 他通过一个故事 讲述了自己捐赠奖章的缘由: “农村的一位母亲, 在送他儿子上前线的时候, 她说她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 就是这个儿子 把他的军功章寄回来。” 周光召还说道: “我相信宁乡的父老 和这位母亲的意愿可能是一样的, 所以,就决定把我这一生 最珍贵的、所得到的奖章, 拿回来贡献给宁乡, 来回报宁乡父老对我的厚爱。” 奖章现珍藏于宁乡一中校史馆 并专设“周光召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列室” 激励着宁乡一中 一批批青年茁壮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中国科技界出现了一些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不良现象 违背科学道德 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时有发生 为此,周光召在多次讲话中提出 院士在科研工作中不能急于求成 要坚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 科学态度和方法 以高质量和高效益 赢得国际竞争和世界的认可 他强调科学家和院士的社会责任 呼吁院士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先锋 认为科学家应当以身作则 弘扬科学精神,抵制不良风气 为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周光召一向关心院士制度的改革 他在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后 依旧关注着院士制度的改革工作 他指出: “现在一个大学的院士多, 申请到的863、973项目 也会相对较多, 在社会上就有较高的地位。 所以有些校长千方百计地 争取学校里的教师能成为院士。 在这样的过程中 就容易产生很多问题, 如违反科研规律、 对院士候选人过度‘包装’等。” 2005年 周光召在一次 “院士圆桌会议”上提出 科学界本应提倡 人人平等、不畏权威 “院士崇拜”不可过度 1996年 经周光召、朱光亚等倡导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 和中国工程院学部主席团 联合发出倡议书 《做物质文明建设的先锋, 当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 随后,在周光召的主持下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决定设立 中国科学院学部 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 这是我国重要科学团体中 较早产生的科学家自我约束的组织 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光召在从事管理工作期间 更是以身作则 始终以院士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他不仅在治学中作风严谨 在院士增选中 也是按照标准,不徇私情 他一再要求 领导者一定要有很高的精神境界 他是这样要求别人的 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内容选自《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

0 阅读:12
科海群星谱

科海群星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