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应该是有史以来最沉默的一个双11,没有战报,没有跳动的大屏幕,有的只是商家苦苦的煎熬。 打开手机APP,往年那种弹窗不断的成交额喜报不见了,社交媒体上也没人晒满屏的订单截图,就连曾经热闹非凡的电商晚会都悄悄取消了。各大平台像是提前约好了一样,集体对GMV数字讳莫如深,转而用“用户规模稳步增长”“品牌活力持续提升”这类模糊的表述一笔带过,那些曾让行业沸腾的万亿级数字,如今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禁区。 这种沉默背后藏着行业增长的焦虑。从2009年淘宝商城5200万的成交额起步,双11用十几年时间创造了一个消费神话,数字从亿级跃升至万亿级,跳动的大屏幕曾是中国消费活力的象征。但当基数达到顶峰,维持高增长率变得难如登天,与其公布略显尴尬的增速,不如用沉默避开舆论审视,这成了平台们最稳妥的选择。 消费者的理性觉醒让这场狂欢失去了土壤。谁还没被双11的套路伤过心?先涨价再降价的数字游戏、堪比奥数的满减规则、需要组队助力的砍价链接,这些曾经让人疯狂的玩法,如今只剩下疲惫和厌倦。现在的消费者早就看透了玄机,直播间天天都是低价,日常促销不比大促少,没必要为了所谓的“全年最低”熬夜蹲守、费心凑单。大家更愿意按需购买,追求真便宜和好品质,而非在虚假的狂欢中野性消费。 商家的煎熬才是这场沉默最真实的注脚。对于中小商家来说,双11早已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平台流量越来越向头部品牌倾斜,高昂的坑位费、推广费把利润空间挤压得所剩无几,不参与就没曝光,参与了可能赔本赚吆喝。更让人头疼的是居高不下的退货率,部分服装品类退货率甚至超过80%,尺码混乱、滤镜欺骗、质量堪忧让商家陷入“卖得多亏得多”的困境。很多商家坦言,现在更愿意把精力放在私域运营和日常直播上,至少能获得更稳定的收益。 直播电商的冲击让双11的独特性荡然无存。抖音、快手等平台把“天天都是双十一”变成了现实,超头主播的直播间每晚都在上演小型狂欢,日常低价稀释了大促的稀缺性。消费者的购物冲动随时能被满足,无需再等到11月11日零点,双11从年度盛宴变成了普通聚餐,仪式感自然大打折扣。 这场沉默不是结束,而是电商行业的成人礼。曾经的双11靠价格战和流量狂欢野蛮生长,如今正在向注重品质、服务和价值的成熟阶段转型。平台不再痴迷数字游戏,商家开始深耕供应链,消费者重拾理性选择权,这或许才是商业该有的样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双11 双十一消费数据 双11天猫京东 双11压力 双·11 双十一图片 双11天猫清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