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针对中国?这回不是美国出手,普京笑到最后,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全球车市格局翻了个面,欧洲、日本的车企集体撤出俄罗斯,几乎一夜之间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白,德国大众、丰田、雷诺等巨头关厂、断供,本土品牌拉达产能又顶不上来。 这场意外的变局,彻底改写了全球汽车业的格局。2022年2月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制裁接踵而至,欧洲和日本车企纷纷撤场。 德国大众关掉了莫斯科附近年产15万辆的工厂,生产线至今没重启;丰田圣彼得堡工厂停产后,RAV4和凯美瑞的库存被一抢而空。 雷诺的操作更让人意外,以1卢布的象征性价格,把伏尔加汽车厂的股份卖回给俄罗斯,被网友戏称“世纪大甩卖”。 现代-起亚的圣彼得堡基地也停了产,这个年产能20万辆的工厂,至今没能恢复生产。这些车企经营俄罗斯市场几十年,最后却因一道制裁政令无奈离场,暴露了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 本土品牌拉达本想趁机补位,却卡在了核心技术上。它的电子控制单元和ABS系统都依赖西方供应,制裁一来直接断货。 2022年拉达销量暴跌46%,只能生产没有安全气囊、没有ABS的简配车型,这样的车自然没人敢买。 俄罗斯政府赶紧放开平行进口,还搞了“特别车辆认证”绕过环保标准,但产能恢复太慢。2023年拉达产量才35万辆,连冲突前的一半都不到。 就在市场出现百万级空缺时,中国车企抓住了机会。2023年奇瑞在俄销量暴涨2.5倍,市场占有率从4%冲到19%。 瑞虎7成了街头爆款,随处可见;哈弗靠本地化生产的高性价比,一度登上SUV销量榜榜首。 吉利更会找窍门,和白俄罗斯工厂合作,借着欧亚经济联盟规避关税,星越L成了俄罗斯中产的新选择。 中国车可不是单纯“捡漏”,而是做足了准备。针对西伯利亚的严寒气候,专门优化了车辆性能。 还为俄罗斯市场开发了增程版车型,这种本地化适配,让印度马恒达等品牌相形见绌,后者想进场却没能站稳脚跟。 现在俄罗斯街头,中国品牌的存在感越来越强。2023年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达95万辆,同比增长481%。 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涨到128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了107万辆,占比高达84%。 2025年上半年,拉达、哈弗、奇瑞稳居俄乘用车销量前三,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5%。 不过俄罗斯人也有自己的办法,通过平行进口从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第三国转进豪华车。这波操作让迪拜二手车价格飙升,一辆德国卖8万欧元的保时捷,到莫斯科能卖到15万欧元。 但这些“灰色车辆”没官方售后,零件故障得等好几个月,保险公司还不承保,车主只能提心吊胆开。 这场车市变局,还暴露了“准时化生产”模式的弊端。这种过于追求效率的模式,遇到地缘风险就扛不住。 就像疫情初期的芯片危机,全球化越深入,供应链越容易因政治风波断裂。丰田的供应链管理曾被奉为教科书,可在政治风险面前,再精密的设计也没用。 中国车企的成功,看似是抓住了历史机遇,但这个窗口期可能不会太久。上世纪90年代,日系车借着石油危机打进美国市场,却因文化融合不够遇到不少阻碍。 现在中国品牌也面临类似挑战,只靠性价比撑不起长期忠诚度。要是西方车企未来回归,用户会不会转头就走? 这就要求中国车企不能只“卖车”,更要“种根”。哈弗已经实现俄境内生产组装一条龙,奇瑞也在建独立生产线。 还得像尹同跃说的那样,深入了解当地需求,用本地化的产品和服务打动消费者。拉达的困境也给我们提了醒,没有核心技术,市场主导权就是空中楼阁。 俄罗斯2018年就提了“进口替代”战略,可关键零部件还是依赖西方,最后只能受制于人。这和中国手机芯片曾被“卡脖子”是一个道理,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技术主权都是生存必修课。 未来的竞争,拼的不是组装线规模,而是专利池和创新链的实力。如今俄罗斯街头,少了西欧车的精致,多了中国车的实在。这场车市更替的背后,是全球化格局的深层变化。 中国车企靠机遇打开了市场,接下来能不能靠技术和本地化站稳脚跟?如果西方车企重返俄罗斯,你觉得中国品牌能守住市场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 中国汽车报—反转!跨国车企“重返”俄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