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的消息,心里咯噔一下。 乌克兰,从今天起,全国,全天,轮换停电。 这波乌克兰的全国轮换停电,根本不是战争里的附带伤害,而是一套算计到骨头里的系统性拆解,每一步都精准得像给能源系统做 “凌迟手术”。 就说 2025 年 11 月那波空袭,俄军一口气砸出 450 架自杀式无人机和 45 枚导弹,目标清一色锁定能源命脉 —— 哈尔科夫的兹米耶夫斯卡亚火电站被轰到停产,波尔塔瓦州的油气加工厂被 “伊斯坎德尔” 导弹炸得储油罐漫天飞,连基辅的有轨电车都因为电网波动直接起火。 更狠的是打法,先用二十来架 “天竺葵 - 2” 无人机扎堆扑向发电厂,这些 “伊朗小摩托” 成本低得像白菜,却专挑储油设施下手,把机油炸得流满地,等油扩散开了再上燃烧弹,直接给整个电站点个 “天灯”。这操作比修家电的还懂结构,知道哪根线断了能让整个机器停转,哪滴油着了能烧得最彻底。 这种精准打击早成了常态。2022 年 10 月刚开打的时候,一周就炸掉乌克兰 30% 的电站,当时泽连斯基还能喊着抢修,可到了 2024 年,半年多的连环打击下来,全国一半的发电能力都没了。 乌克兰最大的私营能源公司顿巴斯燃料和能源更惨,6 座火电厂被干废 5 座,80% 的发电能力直接归零,要知道这家公司可是管着基辅、敖德萨等 13 个地区 1300 万人的用电,相当于一下子掐断了上千万人的电闸。 你看这打击顺序,先打大型火电厂、水电站这些 “主力心脏”,再敲掉变电站、输电线路这些 “血管分支”,最后补刀油气储存设施断了 “燃料补给”,一套组合拳下来,能源系统想不死都难。 最绝的是这套战术的经济性,简直是用最低成本干最狠的事。俄军用的 “天竺葵 - 2” 无人机,核心部件都是民用市场能买到的,一架成本撑死几万美元,可乌军拦它得用 “毒刺” 导弹,一枚就几十万美元,打起来比烧钱还亏。 所以俄军干脆用 “蜂群战术”,一个目标堆二十架无人机,就算你拦下来一半,剩下的照样能炸穿关键设备。2024 年 3 月那轮打击更明显,俄军 190 次集群打击全盯着能源设施,用无人机耗光防空弹药,再用 “口径” 巡航导弹精准补漏,性价比高得离谱。这哪是打仗,分明是拿着计算器打仗,算准了你的防御短板和修复成本,每一发弹药都花在刀刃上。 更要命的是,这种打击是 “拆了没法补” 的死局。乌克兰战前电力产能有 55 吉瓦,放在欧洲都算靠前,可现在跌到不足 10 吉瓦,70% 的热电站和三分之二的水电站全被摧毁,剩下的也是苟延残喘。 基辅旁边的特里波利热电站被炸后,想重建得从零开始,投资得翻三倍,可乌克兰连维修的钱都凑不齐 —— 建个能源设施防护网要 175 亿元人民币,政府预算只够拨 10%,还欠着施工方好几亿工程款。修复一个变电站最快要 10 天,可刚修好又被无人机盯上,维修人员超负荷工作到跑路,到后来干脆没人敢接活。 西方给的援助看着不少,德国捐 1 亿欧元,听起来挺唬人,可比起 680 亿美元的能源重建缺口,简直是杯水车薪。 民生的崩溃更是这套拆解战术的直接后果。2022 年还是 “供电两小时停四小时”,大家凑活能用发电机,到 2024 年就变成每天停电 8 到 16 小时,哈尔科夫 10 万人同时断水断电断暖。 2025 年 11 月这波空袭后更彻底,基辅到哈尔科夫的电力列车直接抛锚在半路,当局只能调内燃机车拖走,明摆着知道短期内电是修不好了。 有能源专家算过,要是基辅的供热厂在零下 10 度时停摆 3 天,整个首都就得陷入 “技术性灾难”,水管冻裂、医院停摆,普通人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这就是系统性拆解的狠辣之处,不直接杀人,却通过断能断暖断水,慢慢瓦解整个社会的运转能力,比正面战场的炮火更让人绝望。 俄军早就把这套打法玩得炉火纯青,从 2022 年盯着可快速修复的变电站,到后来专打火电厂这类硬骨头,战术一直在升级。他们算准了乌克兰能源系统的命门 —— 依赖几个大型电站和输电网络,只要把这些关键节点敲掉,整个电网就成了一盘散沙。 就像拆机器先卸主板,再剪线路,最后砸电机,每一步都精准对应系统的弱点。乌克兰想靠进口电力续命,可进口能力早就到了极限,“天然气换电力” 的牌也因为断了俄气过境而作废,到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全国陷入黑暗。 这就是现代战争的新玩法,不再是坦克对轰、炮火覆盖的笨办法,而是精准定位、系统拆解的 “外科手术”。先用廉价无人机当炮灰耗防御,再用高精度导弹斩核心,最后用持续打击断后路,从硬件到资金再到民心,一层层扒皮拆骨。 乌克兰的全国停电不是偶然,而是这套战术练到极致的结果 —— 你能防住一两波空袭,却防不住这种日复一日、精准到节点的系统性摧毁,这才是最让人脊背发凉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