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绝不允许把使用美国技术的光刻机,卖给中国!中国:绝不允许把使用中国稀土的光刻机,卖给美国!荷兰阿斯麦:你们这是混合双打吗? 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把当下的局面,生动地形容为一场“混合双打”。这个比喻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但它揭示的,远不止是一家公司被夹在中间那么简单。 这更像是一个原本紧密共生的有机体,正在被自己的创造者们,当作武器相互攻击,进行一场残酷的肢解。 光刻机,这个半导体皇冠上的明珠,本身就是一个“多国混血儿”,它的基因里就写满了全球依赖。 想制造7纳米以下的先进芯片,你就离不开它的“美国芯”,那是美国提供的核心技术,是它精密运算的大脑。 可同样,它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中国骨”——由中国稀土制造的高精度磁体,每台设备需要超过10公斤。 在过去,这种技术和资源的深度捆绑是效率的象征,是全球化的胜利。 如今,它竟沦为最为致命的软肋。往昔或许未觉其隐患,此刻却成了难以逾越的沟壑,如同潜伏暗处的危机,骤然爆发,令人防不胜防。每一个合作的节点,都变成了可以被攻击的命门。 博弈双方的出招都极其精准,堪称外科手术。美方的策略,可以叫“技术神经切断术”。 先是直接禁止高端光刻机卖到中国,这还不算完,紧接着开始切断售后服务,敦促ASML停止对已售出设备的维修、软件更新和零件更换。 这一下直接打在了要害上,导致中国一些工厂的设备,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停机时间将增加15%。 中国的反制则是一套“资源循环阻断术”。凭借在全球高端稀土磁体市场85%的占有率和超六成的相关专利,中国出台了新规。 出口需获许可,更为关键的是,新增“用途追溯”条款,此条款或为出口流程带来新的规范与监管,强化对出口产品用途流向的把控。 这意味着,如果发现自己出口的稀土产品最终被用于限制中国的设备上,上游供应链可以随时断供。 对一个精密共生体的攻击,引发的必然是系统性的痉挛,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最先感受到代谢紊乱的,就是处于风暴中心的ASML。限制措施一来,生产线不得不调整,公司直接将2025年的营收预期下调了10%,2023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从29%滑落到20%。 更糟糕的是,这场风暴席卷了荷兰本土,ASML的两百多家供应商,订单普遍减少了四成。 下游的客户同样痛苦。台积电以美国产稀土磁体替代,成效不佳。芯片合格率自近乎完美的98%急坠至82%,设备故障率亦随之大幅攀升,此番尝试暴露出替代方案潜藏的问题。 这活生生地证明了,这条供应链是多么刚性,想找个替代品简直难如登天。 连锁反应迅速扩散。高通、英特尔这些美国企业,眼睁睁看着对华出货量下滑,库存堆积如山。他们曾寄望的印度、欧洲市场,根本无法填补中国留下的巨大缺口。 面对这种局面,欧盟开始高喊供应链多元化,而一些日本企业则悄悄选择与中国深化合作。 美国自己也试图“本土化”,砸了50亿美元扶持稀土产能,可一年多下来,产能仅能满足光刻机需求的7%,而且因为要支付高额专利费,成本比中国货高出整整50%。 巨大的外部压力,非但未能阻碍中国前行,反倒成为中国自主化进程中强劲有力的催化剂,促使中国在自主发展之路上加速迈进,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中芯国际等厂商在成熟制程上加速扩张,今年集成电路出口额甚至增长了17.4%。 依照规划,至2025年,半导体设备需达成自给率50%的目标。此规划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彰显提升自主供给能力、推动半导体产业稳健前行之决心。 光刻机核心备件的国产化率已经突破了65%,上海微电子也成功制造出28纳米的DUV光刻机。 更具颠覆性的是,科研团队还研发出了“无稀土磁体”,为某些部件提供了新的替代可能,大大增加了博弈的筹码。 这场波及全球的博弈,或许根本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它更像是一场痛苦的蜕变。封锁没有带来屈服,反制却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动荡。 我们正在目睹的,可能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那个以效率为唯一导向的“单一中心”全球化模式正在瓦解,一个更多元、更有韧性但也注定效率更低的“多中心网络”时代,正在混乱中艰难降生。 参考资料:1.王曦:美国半导体相关出口管制2022-2025:核心规则与实务启示——2025-02-26 2.网易新闻:美中科技对抗升级:光刻机禁售风波引发阿斯麦无奈——2025-11-10 04:30:59
